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一种金字塔式的思维方法:1、金字塔原理即写作、思考、表达时的一种纵向关系,自顶部逐渐向下展开,上一层是对下一层思想的概括,下一层是对上一层思想的延伸;2、构建金字塔有两种方法:自上而下(演绎)和自下而上(归纳)。自上而下是先确定主题(塔尖),然后沿着问题逐步展开,找到问题的答案;自下而上是先列出所有思想要点(塔底),然后找出逻辑关系,得出结论;3、写作、演示时,最重要的是人,观众最感兴趣的是人,其他的只是视觉上的辅助手段。 第1篇写作的逻辑 文章中所有思想的理想组织结构也就必定是一个金字塔结构——由一个总的思想统领多组思想。 第一章为什么选择金字塔结构? 如果你的文章结构呈金字塔形,文章的思路自金字塔顶部开始逐渐向下展开,那么读者肯定会发现你的文章比较容易读懂。 人脑具有将事物进行归类组织的特点,大脑会将其认为具有"共性"的任何事物组织在一起,读者必然会将所读到的思想进行归类概括,以便记住这些思想。 大脑的短期记忆无法一次容纳约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 控制你表达思想的顺序是做到清晰写作的惟一最重要的行为,而最清楚的顺序就是先提出总结性思想,然后再提出被总结的具体思想。 如果作者传达给读者的思想事先已经经过归类和概括,并且按自上而下的顺序表述出来,读者就能更容易地理解作者所表述的思想。 第二章金字塔中的子结构 纵向关系 通过纵向联系,你可以建立一种疑问/回答式的对话,从而使读者带着极大的兴趣了解你的思维发展。 要想吸引读者的全部注意力,必须在作者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之前,避免引起读者的疑问;也必须在引起读者疑问之前,避免先提供对该问题的回答。 表述必须具有明确的归纳或演绎关系,但不可同时既具有归纳关系、又具有演绎关系。在组织思想时,归纳和演绎是仅有的两种可能的逻辑关系。 第三章如何构建金字塔结构 自上而下法:1.画出主题方框;2.确定主要问题;3.写出对该问题的回答;4.对其的回答;5.指出"冲突";6.检查主要问题和回答 自下而上法:1.列出你想表达的所有思想要点;2.找出各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3.得出结论。 第四章序言部分的具体写法 文章的序言部分通过概述读者已知的信息,与文章将要回答的问题之间建立某种关联,然后作者便可以将全部精力放在提供这个问题的答案上。 文章的序言部分必须用讲故事的形式,也就是说,序言部分必须先引入某种读者熟悉的"情境",说明发生的"冲突",并由其引发读者的"疑问",然后再对该"疑问"作出"回答"。 从心理学角度看,先向读者传递简单易读、容易接受的信息,比让他们在混乱的思想中摸索,更容易使读者接受全篇的思想。 文章序言部分中的"冲突"虽然经常指的是某种不利的变化,但并不总是具有"不利的变化"的含义。这里的"冲突"类似于讲故事时推动情节发展的因素,能够使读者提出"疑问"。 序言部分必须采取情境――冲突――解决方案的结构形式,但是,各部分的顺序可以有变化,以创造文章的不同风格。 基本结构 开门见山式:解决方案――情境――冲突 突出忧虑式:冲突――情境――解决方案 突出信心式:疑问――情境――冲突 不要将某个名词范畴作为关键句的要点,而应当是完整的思想。 序言部分的长度应当确保在你引导读者按照你的思路进行思考之前,你和读者"站在同一位置上"。 要想写出好的序言,必须注意以下原则:1.序言部分的目的是"提示"读者而不是"告诉"读者某些信息也就是说,序言部分中不应含有读者需要证明后才能接受的信息,例如,不应含有图表。2.序言部分必须具备讲故事的三个要素,即"情境""冲突"和"解决方案"某些共同的模式,你也可能会发现,你写文章通常要回答的都是以下四种问题之一:1.我们应该做什么?2.我们应该如何做(将如何做/是如何做的)?3.我们是否应该这样做?4.为什么发生这种情况? 第五章演绎与归纳的区别 演绎推理过程繁琐,主要是因为演绎推理必须从简单明了的思想中推导出复杂的思想。 用归纳法表达同样的思想,却可以使作者和读者都省去不少功夫。 外展推论指的是先提出一个假设,然后寻找支持该假设的信息。当然,一旦获得了支持假设的信息,这种推理过程就又变成了归纳法。 在连接演绎推理时,需要记住的几点是:(1)演绎推理过程不要超过四个步骤;(2)推导出的结论不要超过两个。 在以归纳法进行创造性思维时,我们必须具备以下两种主要技能:1.对该组思想作出正确定义。2.准确识别该组思想中与其他思想不相称的思想。 当你进行演绎推理时,推理过程的第二个思想必须是对第一个思想的主语或谓语作出的评述。如果不具备这一特点,你就应当能够用一个相同的复数名词概括这两个思想,以检验你的归纳分组是否恰当。 在归纳过程中,你通常需要保持主语不变、改变谓语,或者保持谓语不变、改变主语。 演绎关系的建立要求推理过程中的第二步对第一步作出评述,并导出一个推论。归纳关系则基于句子的结构。作者必须发现各个句于主语或谓语之间的相同点,并根据这一相同点得出推论。如果句子之间没有相同点,就无法得出推论,这些句子也就根本不于这篇文章。 第2篇思考的逻辑 当你对文章结构的构思已深入到关键句层次的下一个层次时,你就应该坐下来开始写作了。更低层次的思想不要在构思阶段完成,而应放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完成。不过,当你完成全篇写作时,你还必须仔细地检查一下全篇的结构, 第六章确定逻辑顺序 所有列入同一组的思想都必须具有某种逻辑顺序。 写作时,必须首先构思文章的结构,否则你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写得一塌糊涂。按照结构进行写作能够使你及时地发现错误和遗漏。 第七章概括分组思想 位于金字塔结构每一个层次上的思想都必须是对其下面一个层次的思想的概括,因为上一个层次的思想实际上都是从下一个层次的思想中衍生出来的。 概括分组思想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完成思考的行为。 第3篇解决问题的逻辑 第八章界定问题 判定问题是否存在,通常要看经过一定努力得到的结果和希望得到的结果之间是否有差距。 为了解决问题,必须找出差距产生的原因以及缩小差距的措施。 界定问题框架是解决问题过程的第一步,也是建立思想的金字塔结构、交流解决方案的第一步。它作为分析和修改需要审阅的文章的辅助手段,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困扰事件是指现在发生、即将发生或未来发生的事件,它对序幕中所描绘的相对稳定的情境构成威胁,并因此引发了非期望结果。 困扰事件的起因有:外部原因――结构或流程所在环境以外的地方发生的变化; 内部原因――公司内部的变化;其他原因――自己认识到或有证据表明肯定或可能发生变化 展开问题的各个部分,目的是搭建一个粗略但清晰的框架,以帮助找出你在理解问题上的差距,并围绕这些差距写序言。 问题界定框架的价值就在于它能指导你在寻找有效解决方案时,提高确定原因和进行结构性分析的工作效率。 第九章结构性分析问题 比较好的方法是建立诊断框架和逻辑树来指导分析和引导思维,不仅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而且简化了把结果构建成金字塔的工作。 最终发现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收集数据之前对问题进行结构性分析,换句话说,就是强迫自己思考问题产生的各种可能原因,之后的重点就是收集资料以证明是这些原因或不是这些原因。只有假设自己已经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提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 结构性分析的方法只有三种:划分结构、寻找因果关系和分类。为了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用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方法来建立诊断框架。 第4篇演示的逻辑 第十章在页面上反映金字塔 理想的文章应该让读者30秒内理解作者的整体思维构架(包括序言、主要论点和关键句论点)。此外,读者还应该能了解整体构架下各组思想观点之间的相互关系。 写作长篇文章时,从页面上反映金字塔层次的方法很多,最常见的有:(a)多级标题法(b)下划线法(c)小数编号法(d)行首缩进法(e)项目符号法。 第十一章在屏幕上反映金字塔 你的大部分工作是对观众的反应作出预期,让他们集中注意力,使他们渴望接受你的信息。换句话说,制作现场演示用的文本幻灯片时,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只有你,演示者,才是表演的明星。房间里所有观众最感兴趣的不是幻灯片,而是你。幻灯片只不过是视觉上的辅助手段,它们的作用主要是让演示更加生动。因此,你所说的和你在屏幕上显示的应该有明显的区别。 决定一张幻灯片的内容,应牢记以下指导性原则:1.每次只演示和说明一个论点;2.论点应使用陈述性语言,而不是标题性语育你可以用一两个词或一个简短的陈述句来提出观点;3.文本应尽量简短;4.使用简单的单词和数字;5.字号应足够大;6.注意灯片的趣味性;7.使用"搭积木"的方法提高趣味性和降低复杂性(让幻灯片的不同组成部分逐一显示) 第十二章在字里行间反映金字塔 做到文理清晰需要经过两个步骤:首先决定要说明的思想或要证明的论点,然后付诸文字。构建金字塔结构,并重新检查各个分组的思想观点之后,你就确切知道了自己想要说明的思想或论点以及说明思想论点的顺序乙所有这些工作是为了把他们付诸于文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