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之《大学》之释“止于至善”

http://www.newdu.com 2018-02-2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释“止于至善”
    前面“释新民”一章讲到君子对于自新和新民要“无所不用其极”,而日新的方向便是“止于至善”。所以在此,我们要阐明的问题有两个:1、何谓至善;2、如何止于至善?
    朱熹释至善为“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一事一物都有必然之理,人若能摒弃自己的私欲而按照事物的必然之理行事,并将其推到极致之处,便是至善。
    那如何能够达到此极致之处呢?朱熹给出的方法是“盖必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即在一事一物上都遵天理而行,不被私欲所动摇。(很难,需要长年累月的修持工夫。)
    今天摘取的这一段《大学》即是阐释止于至善的例证,例证亦分三个层次。
    如何具体地将止于至善落实在生活的实处?《大学》论述道“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即社会中的人随其身份的不同相应要承担不同的道德责任,这种责任体现在我们内心中即是对一事应该还是不应该的判断,我们所应做的是对于应该做的,我们必须承当,即康德所说的“服从于道德律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