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风不吹,它睡着了吗?》读书笔记

http://www.newdu.com 2018-02-2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刚看到书的标题《风不吹,它睡着了吗?——儿童提问的背后》就被吸引了。一直就对孩子连珠炮似的“十万个为什么”而好奇,而这个月接的新生豆豆又是个提问大王,每天都被她重复提问,重复回答:
    “妈妈什么时候才来接我啊?”
    “妈妈四点的时候会来接豆豆。”
    “什么时候是四点啊?”
    “加餐吃完再过一会就是四点了。”
    “什么时候是加餐时间啊?”
    “上完课再过一会就是加餐时间了。”
    “什么时候是上课时间啊?”
    “等所有宝贝都起床了就是上课时间了。”
    “什么时候所有宝贝都起床了?”
    “两点五十的时候所有宝贝就都起来了。”
    “什么时候是两点五十?”
    “嗯,待会就是两点五十了。”
    “哪样是待会啊?”
    “嗯,就是再过一会儿,当指针指到这里的时候就是两点五十了。”(抱着她看钟。)
    “什么时候指针才指到这里啊?”
    ……
    每天都被问得很无奈,这个时候看到这本书真是个大惊喜。从书中得知,孩子作为发射台,提出问题,这个问题包括四个方面:
    1、事实角度,即就这个问题本身而言,想要知道的“客观事实”的回答;
    2、关系角度,即这个问题涉及到提问者与被提问者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关系得到的回答也不一样;
    3、呼吁角度,即提问者想用问题来呼吁对方为他做点什么;
    4、自我表露,即通过提问来表露自己(情绪、状态、感觉)。
    而几乎每一个问题都可以从这四个方面来解读。而成人由于儿时的经历和长期的经验积累,都形成了适合自己从某个角度去听某事,某问题的模式。听力模式影响着对一个问题和一句话的理解,并排斥其它方面的“听的能力”。
    书中讲了一个例子,一个爸妈离婚的孩子由妈妈抚养,每当孩子从爸爸那里回来时,孩子都会很高兴地说她和爸爸玩得多么开心。从事实角度,妈妈可以理解为“我和爸爸玩了好多游戏,是一个非常棒的星期天”;从关系角度,妈妈听到的可能是“孩子认为在爸爸那里比在她这里好”;从呼吁角度,妈妈会听出孩子在说“你也和我这么开心地玩吧”;而从自我表露则可以听到孩子的愉悦与放松。
    所以说每一个问题都是可以从各个方面去考虑,回答也就有了无数种。但是,正如上文所说,成人的听的模式其实都已经形成了,要听出问题的其它几个方面需要时刻的觉察,比如,返回开头描述的我与豆豆的对答,可以看出,我的模式是基于事实角度的。当我尝试用自我表露这个角度去回答豆豆时,(“你特别想妈妈,很想妈妈早点来接你是吗?”“你想要时间过得快一点,早点见到妈妈是吗?”)豆豆这方面的提问也就这样得到了她想要的答案。
    不过,让自己听到自己的“听的能力”以外的事情并不是那么容易,面对孩子即兴的问题,从这四个角度去一一考虑也并不现实,如书中写的孩子问妈妈“为什么世界上会有鼻涕虫?”的问题,一问一答进行了22轮孩子才罢休。重要的是我们要愿意为孩子的提问花时间,努力去回答孩子的问题,让孩子明显的感觉到,他的问题是值得回答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