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书笔记_庄园制度的兴起和衰落

http://www.newdu.com 2018-02-2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一般认为中世纪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事实上从十世纪开始,西欧的经济基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劳动对土地的要素禀赋差异
    九世纪初的西欧人口稀疏、荒野广袤,各个村庄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庄园是整体上自给自足的经济共同体。
    九到十世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每周一次的小规模集市增多,商品经济逐步发展起来。这一时期土地丰裕,劳动力成为最短缺的生产要素,相对价格上升。
    十世纪起,西欧经济社会变化更为显著:人口增长,新技术的替代导致劳动力相对价格下降;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年度货币给付”逐渐取代“劳动捐”;领主和农奴间的契约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土地产权越来越清晰;人口的持续增长,庄园之间旷地的拓垦,剩余产品的大量增加,创造了一个广阔的市场贸易体系,直接导致“交易费用”降低和职业专业化。
    二、制度创新供求状况新变化
    13世纪是欧洲在经济上真正觉醒的时代:人口上,13世纪的欧洲人口高速增长,劳动力边际报酬递减;经济上,各种层次的商业活动兴起,社会分工专业化更加明显,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价格剧烈变动、商业贸易不断扩张。
    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领主与农民之间就现存契约之间的议价费用上升,“劳动捐”重现。承包领地不断采用“劳动捐”,劳动力消极怠工导致监督费用上涨,农业部门的总效率下降。
    旧的体制暴露出巨大问题,改变这种体制的成本却是相当大的。几乎所有的农民都认为自己不会从任何变革中受益,以致于现存制度下增加一点规章制度都会引起不满和骚乱。各领主都在等待对方承担研究发展费用,对成功的举措简单加以模仿,激发创新的激励体制严重不足,制度创新供不应求。
    三、庄园制度衰落的历史必然性
    庄园制度的起源一方面是自由农因为逃避兵役和赋税等负担放弃自营地经营,向大地主寻求庇护,因而丧失自由;另一方面,奴隶价格相对增加,把大土地分成小块份地给农奴种植显然对领主更有利。
    中世纪后期,人口迅速增长,土地稀缺而价值高昂,领主自营地大为缩减;农奴数量锐减,迫使领主不得不改变经营方式;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结构迅速发展,它用自己有力的武器——货币彻底摧毁了庄园制度,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