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读施曙华兄赐读的《院士风采录》,目光最先焊接的,当然是扉页上当时自己用钢笔写下的一句话:天高地阔,愿吾儿见贤思齐。注明的时间是1998年秋。其时,我家读书郎还不满三周岁。显然,我是想将这个书给家中孩子读的。 而这本书当初的编撰出版定位,也是给小学生读的。撰稿人有范小青和朱红等。 这是一个极好的选题。都知道苏州古代状元进士多,那是旧时的辉煌,但文脉不断,学风常盛,当代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两院院士,能讲一口吴语乡音者众多,蔚然成一道别致的风景。两院院士,代表了中国科学技术最高成就获得者,一地能出现这么多,的确是让人怦然心动的资源,也是让人浮想联翩的现象。发掘整理这里的矿藏,那一定是金光闪闪的。 所以,开机第一版,就是四十万册! 这本书的策划极好,是由市委宣传部、教委和科委联合牵头的。不但是对外宣传苏州的文化,更重要的还是对内的播种,在百万肥沃的心田播种茁壮成才的种子。是当时还没有提及的“社会正能量”一次的确实实践。 这样的书,是注定会得到学校、家庭还有孩子们的欢迎的。 但是,一晃我家的读书郎都读大学了,他在被逼的情形下勉强翻了一翻,读不下去。主要还是内容过于简单,写得匆忙,许多都只是一些简历和成果的罗列。字里行间的影像,也是一群老翁老太的慈祥,丝毫看不到他们幼年少年的神气,他们幼年少年的趣事,这就大大减弱了好书的吸引力。 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一块“卖相”一般的金砖和一块冒热气的臭豆腐放在一起,让人二选其一,居然还真有很多人不假思索地捡起了臭豆腐。 还有,就是好书出来了,到了孩子们手上,能否组织一些趣味阅读竞赛呢?或征文,或演讲,或卡通画,或小话剧表演,让这些带有神秘色彩的院士童年,走进当今孩子们的梦中,让这些优质的种子真正在孩子们的心田发芽生根,那才真算没有愧对苏州特有的金矿! 书中的院士当选时间,最晚的也是1995年。此后的二十年,苏州增添了不少院士,我们能否在组织一些好读的对孩子口味的院士续编呢?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此书还可再做,让孩子们见了贤而且有兴趣还要思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