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道德经》读书笔记感悟之道是什么

http://www.newdu.com 2018-02-2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道德经》有好几个版本,《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是谁、是哪里的人,也有几种说法,《道德经》的解读更是有多种多样,这里不一一考究。因为这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道德经》整体思想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并不断迸发出新的光芒。
    下面,结合本人学习《道德经》的一些心得,按照今人的思维习惯,把《道德经》再捋捋,大致按照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三段论顺序,再贯彻学习一遍。说的不对的地方,敬请留言指正。
    道是什么?——《道德经》读书札记之一
    道,是老子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的哲学观念。关于什么是道,《道德经》原文有以下表述:
    一、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
    二、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四章)
    三、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六章)
    四、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第十四章)
    五、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一章)
    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二十五章)
    七、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第三十五章)
    八、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
    九、道隐无名。善贷且成。(第四十一章)
    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
    用今天的话来讲:
    一、道,是可以言说的,但言说出来的道,并不完全等同于永恒不变的道,即常道。
    二、道,非常幽深,能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万物,却塞不满天地,若有若无,象在天帝存在之前就存在了。
    三、道,永远不会消失,像玄妙的母性,是天地万物的来源和根本,生养万物延绵不绝,用之不尽。
    四、道,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不亮不暗,无头无绪,不可描述,无状无物,恍恍惚惚,不见首尾。
    五、道,无形而有象、有物、有精华,是可以信验的。
    六、道,比天地生的还早,静极虚极,从来没有变过,永久地推动万物运行而不会把自己消耗殆尽。道很大,会变化消逝地无影无踪,但是还会变回来。
    七、道,出口的地方,就是“无”,而“无”平淡无味,不可见,不可闻,用不完。
    八、道,运动的方向是返回到弱小乃至于无,道的功用就是把强的往弱的方向推动。
    九、道,是隐性的,无法命名。但道能施给万物、成就万物。
    十、道,即为无之极。无极生出太极为一,太极生阴阳为二,阴阳加太极为三,阴阳的不同组合变化,就生成了万物。
    道德经读后感:老子大概从十个方面来形容道。当然,首先他认为,道,无法用语言来精确、全面的进行描述。这几个方面,也是从不同的侧面来进行描述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