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典园林熔建筑、文学、哲学、戏剧、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于一炉,是对美的综合阐释,对艺术美学的综合反映。中国古典园林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的综合反映,是将自然中的山水、植物等元素,按照自然之理精心组合,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极致。 园林历史源远流长 中国园林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审美趣味不断发生变化。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曹林娣表示,中国园林在规模上由大到小。秦汉象天法地,气势磅礴;魏晋时期,大多青睐山林别墅式园林,体现大自然的粗犷;宋后,园林选址逐渐自山林地向郊外及城市转移,园林规模虽逐渐缩小,但精心规划设计,内涵越来越丰富。创作方法上,园林逐渐趋向人工化。先秦两汉利用大自然略加点缀建筑;六朝至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自然提炼,融入诗情;宋代园林诗画渗融,写实加写意;明代至清代前期重意境营造;清中叶后逐渐程式化,建筑围合,划分山水,妙造自然的主旨有所削弱。 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振复看来,中国古代园林经历了一系列历史变迁,殷周主要是模拟神山圣水的帝苑,汉代出现官宦文人私园,魏晋始筑寺观园林,唐代始有城市“公园”的雏形,明清则大兴文人园和帝王苑。 展现人与自然融合之美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追求“外适内和”,园林既要有山水风月之美,又要获得美的心灵滋育,生存空间环境和精神空间环境并重。曹林娣认为,中国以诗文构园,营造“诗意栖居”的文明实体。园林空间布局,体现了中国礼乐文化之美。皇家宫区、寺庙、衙署、住宅,是“顺天理,合天意”的礼式建筑,采用的是均衡对称的布局,庄重肃穆;私家山水园和皇家园林的苑景区则为活泼多姿的杂式建筑,花间隐榭,水际安亭。 中国古典园林虽然为人工建造,但是其中体现出崇尚自然的美学观念。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廖国伟表示,首先,园林讲究妙造自然不露人工痕迹的造园法, 尽力体现一种人工与自然景象融合的境界,通过借景的方式,把天地自然的景物引入人工建造的园林。几乎每个园林都有湖或池水,通过水中倒映的日月山川以及天光云影,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其次,园林中的诗词歌赋和楹联,能够唤起游园者心中无限的景,以及不同的游人与景观构成的不同意境,从而感受到中国古典园林虚实相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追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