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诞生之初,也许只是记录故事、愉悦考官或者读者的一家之言吧,可能谁也不会想到,小说可以在作家的笔下千变万化,并承载着越来越沉重的期望——忠实地记录,回望并且反思——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的《半轮黄日》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半轮黄日》描述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尼日利亚,刚刚摆脱殖民主义的尼日利亚组成了联邦政府,却难以掩盖殖民历史遗留下来的种种民族问题——民族的争端,伊博族的独立,而一场内战成为所有矛盾最终爆发的焦点。这是一场汇集了人类有史以来创造的所有桎梏,展现了最丑恶人性的战争,每个人被迫在这场战争中经受着或荒诞或悲惨的命运,并做出自己的选择。这本书藉由尼日利亚几个普通人的角度去讲述自己的故事、身边的故事,他们看似不动声色的叙述,却展现出了最真实的人性,以及一整个时代的样貌,甚至从而勾勒出跨越时间与地域的,对于种族以及国家的不同观念。应该说这本书忠实地记录了他们的苦难与快乐,卑微与伟大,生存与死亡,以及真实的历史,这历史既宏大又幽微——宏大是由于将个人置于巨大的历史之中,在其中历史现出脉络,个人更显渺小,幽微则是由于作者依然关注身处历史中的人最细微、最敏感的情感与体会。可以说这本书既是非洲的苦难史,也是当地人民挣扎生存的历史。 《半轮黄日》跨越了整个1960年代,应该说整个1960年代就如那场战争一般,是尼日利亚甚至整个非洲的一个缩影,独立虽然到来,后殖民主义却依然扎根于这片土地上,并且经由各种方式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思想与行动,独立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良药,而是让分歧更加清晰,更快分崩离析。以奥登尼博为首的知识分子在做着也许无谓而徒劳的争论,普通民众失去尊严痛苦生存,一整代人受到战争的摧残,而仇恨更深地刻在每个人的心上。作者写作的目的,既是为了厘清并记录下这一段最复杂的历史,也是希望藉由将这道巨大的伤口展现于人而得到治愈。仇恨很难泯灭,分歧依然存在,尽管这是一道无解的命题,作者却依然愿意用笔寻找答案。 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阿迪契的表达方式。作者卸下了文字的所有伪装,只使用如非洲大陆一般简单、干净、纯粹的文字,却令人印象深刻,就如作者笔下描绘的奥兰娜“像泉水喷涌而出时正对着的那块石头,被经年累月翻腾的波浪打磨得光滑圆润”,阿迪契下定决心用最简洁的文字,漂亮的修辞打磨出精致的作品。作者也兼顾了深刻与可看性,将1960年代划分为四个部分,简单排布之后,保留了一点悬念,也带来了戏剧性。但是阿迪契尽力不粉饰所有疑问与丑陋,力争表现出最真实的非洲,并且毫不掩饰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对于自己民族的热爱。在这片沉积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上,生活着淳朴的人民,这两者却都不可避免地残留着殖民地的痕迹,不同的价值观、民族观、社会观虽然难以调和却被缠绕在一起,生活在其间的人们,被撕裂了信仰与文化,痛苦却又无所适从,但是他们仍然沉默地承受着一切苦难,并保有自己坚韧的本性,寻找着未来的出路。就如那短暂存在的比亚法拉,以及代表这一政权的“半轮黄日”标志一般,纠结在壮丽与痛苦之间,早已经随风消逝,却永远不会被忘记,永远铭刻在人们的记忆里。 (《半轮黄日》[尼日利亚]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著,石平萍/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10月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