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脚踏实地、开拓进取——记第三届语言类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3)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丁健 参加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刘丹青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刘丹青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寄生范畴:基于语法库藏限制条件的语义范畴》。他在以往对显赫范畴和范畴扩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寄生范畴”的新概念,并通过对复数标记“们”,情态词“可”,副词“再”“又”以及时间起点介词、连词和时间名词等多个案例的细致剖析,指出:寄生范畴是由语法范畴使用中的语义限制条件造成的。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Randy J. LaPolla(罗仁地)教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Randy J. LaPolla(罗仁地)教授的报告题目为The debate on comparative categories in typology and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t positions(《语言类型学界有关比较范畴的争论以及不同观点的核心差异》)。他全面梳理了近年来国外学者关于类型学比较时所使用的范畴或概念的讨论,并一一进行评析,最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重视真实的形态句法实现是必要的,因为形态句法成分的本质会影响到它的表现范式,同时也需要考虑这些范式为什么是这样的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黄行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黄行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中国民族语言声调类型的实证研究》。他以实证的方法重点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是汉语、侗台语和苗瑶语共同的四声八调声调类型是同源、接触还是共性机制所致,二是影响声调的主要相关语音属性是什么,并指出不同类型语言声调的形成机制既有共性又有差别。
    
    南京大学沈阳教授 
    南京大学沈阳教授的报告题目为《类型学角度看汉语被动句的焦点选择和力度调节》。他指出以往对“带宾被动句”甚至所有“被动句”构造的分析都值得怀疑,并提出了自己的假设:被动句原型结构是一种由“被”激活或由这种“被动动因”造成的“拷贝生成结构”。由于实际话语中不允许两次出现相同成分,就必须选择性地删除某些语义或语用上不需要的成分,从而形成各种实际使用的被动句。
    分组讨论共分26组,每人报告20分钟,每组报告结束后集中讨论20分钟。7月15日和16日上午均为7个平行组,下午均为6个平行组。本届会议的分组讨论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有若干集中的论题。比如时体(7月15日上午D组和7月16日下午B组),领属(7月15日上午B组),施格(作格)(7月15日上午C组),疑问(7月15日下午B组),否定(7月15日上午F组),小句结构(7月16日上午C组和7月16日下午A组),语序(7月16日上午D组),意外和示证(7月16日上午G组)等。基于不同的语种,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同一个论题,有助于加强学者们之间的交流,深化学界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第二,出现了不少非语法领域的论题。以往两届会议重在语法方面的类型学研究,本届会议有不少学者对语音(7月15日上午A组和7月16日上午E组),词汇和语义(7月15日下午A组、7月16日上午B组和下午F组),以及语用(7月15日下午C组)等问题展开了讨论。这表明类型学研究在国内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开始从语法往其他研究领域拓展。
    第三,语种方面有所拓宽。本届会议出现了以往研究中较少或极少涉及的一些语种和混合型方言,比如普什图语、瓦罕塔吉克语、格西霍尔语、青海民和甘沟话以及南岛语系语言等。这些研究并不是简单的援引例证,而是积极地将类型学的调查、描写框架和基本理论运用到具体语种的研究中,并对相关问题做深入的讨论。
    第四,类型学理论在应用方面有所发展。本届会议中出现了数篇将类型学理论应用于语言习得、翻译和手语等领域的论文。这表明类型学理论是富有生命力的,能够为语言应用研究提供理论指导,从而更好地为语言生活服务。
    第五,库藏类型学的研究有所增加。库藏类型学于2011年正式提出,是中国学者为丰富和发展语言类型学理论所做出的贡献,已经得到了一些同行的认同并付诸研究实践。本届会议中,除了刘丹青研究员的主旨报告外,分组讨论中也有不少论文将库藏类型学理论与具体研究结合起来,涉及补足语从句、小句定语、疑问代词、量词、(非)现实、持续体、句末助词等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