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最初是古代高级官员的称谓,后引申为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敬称。如皇帝称臣为“爱卿”,称老臣为“老爱卿”。朋友之间也称“卿”,丈夫对妻子也以“卿”为爱称的。如《孔雀东南飞》:“誓不相隔卿。” 古人对年长的男性,尊称为“叟”“艾”“父老”“丈人”“丈丈”等表敬意。 “叟”“艾”“父老”,皆敬称老年男子。《方言》第六:“东齐、鲁卫之间凡尊老谓之叟,或谓之艾,南楚谓之父,或谓之父老。” “丈人”,本指“岳父”,引申为对老人或前辈的敬称。如《中山狼传》:“乞丈人一言而生。” “丈丈”,也是对老人的敬称。如《水浒》五十六回:“(戴宗)赔话道:‘丈丈体和他一般见识,小可赔丈丈一分面。’” “翁长”,亦是对老年男子的敬称。如《西游记》:“行者含泪道:‘若得翁长如此,感激不尽’。” 此外,还有“老父”“老爹”“老伯”“老仗”等,都是对父辈的敬称。 古人对年长的女性敬称为“媪(ǎo)”,“老妇人”(义同‘老太太’)。如《国策·赵策》:“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夫子”,是“门徒”(学生)对老师的敬称。如《论语·微子》:“子路曰:‘子见夫子乎?’” “足下”,也是称对方的敬词,常用在书信中。“足下”之称,始子春秋“晋文公称分之推”,见《异苑》卷十。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如《史记·陈涉世家》:“足下事皆成。” 古人对王侯之子或年轻男性称“公子”“公孙”“王孙”等表敬意。《礼记·丧服》:“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后来,“公子”用作对官僚子弟的敬称,引申为对别人儿子的敬称。如《史记·信陵君列传》:“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 “王孙”,是泛指古代贵族子弟的通称,又指“朋友”。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这是敬指远去的朋友。 对有官爵的人,常按其职位,用“丞相”“将军”“太守”等表敬意。如《盐铁论·本议》:“惟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能富贵将军者,上也。”《醉翁亭记》:“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对帝王、诸侯的敬称,多用“王”“大王”“君”“君王”“陛下”“阁下”等。“陛下”“陛”是古代帝王的台阶。“陛下”,引申为臣下对帝王专用的尊称。“阁下”,犹如“门下”。常用在信中尊称职位较高的人。对帝王的妻则尊为“后”或“夫人”,帝王之母则尊为“太后”。 古人的散称,又表现在名字上,古人认为直呼“你”“我”以及称名道姓,是不尊敬人的表现。因此,对长辈、平辈不能称名,而要自己称名,或用“某”字代替。如《鸿门宴》:“不然,籍何以至此?”“籍”,是项羽的名。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某启!……” 长辈对晚辈可直呼其名,但对平辈则一律称字。如《答司马谏议书》谏:“冀君实或见恕也。”“君实”,是司马光的字。 古代男子,往往在名字下面加“甫”“父(fǚ)”,表美称。 春秋时期,男子表字前加“子”,以表尊敬。如孔子、孟子。姓前加“子”,用以尊其师。如子墨(子)、子程(子)。 此外,古人第三人称的敬称与第二人称的敬称略同。通常称“公”“先生”以及爵位、字、号、出生地、排行等。如陶渊明被称为“五柳先生”(号);王安石被称为“王临川”(出生地);王羲之被称为“王右军”(官职)。唐代还以排行为敬称。如白居易被称为“白二十二”,刘禹锡被称为“刘二十八禹锡”。 我国古人这些用来卑己敬人的称谓,现在除了有极少数仍在沿用外,绝大多数已经随着时代的推移而消亡了。今天,我们重温古人的礼貌称谓,对清除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垃圾”,增强文明礼貌待人和建设精神文明大有裨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