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语言认知与民族身份构建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中国社会科学网 肖燕 文旭 参加讨论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观点,认知发展过程是语言、概念和思想逐渐形成并且成熟的过程。完整语言体系形成后也具备了较为完整的概念体系和初步独立的思想意识,思维的语言在表征外部世界过程中获得了意义,对实体的认知也从碎片似的零散辨识发展到思维中的概念实体。从社会认知研究方法视角看,语言塑造并表达了概念,语言和概念一起表达思想,体现语言使用者的身份和文化背景。在更为宏观的层面,语言是国家和民族身份的象征,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形象的背后都有这个国家的语言符号。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语言表征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信仰、文化和语言使用者的价值观,也表达了一个民族的现实,它可以塑造一个民族,也在一个民族中反映出来,语言和民族意识与民族国家身份具有不可分离性。
        在西方文化中,一个独立的国家常常被称为民族国家(nation state),语言是民族国家的灵魂。民族国家身份包括个体身份和民族身份,个体身份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对比、辨识自己而形成。从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具身认知观看,心智和身体是不能分割的两个概念结构,习得一门语言的同时也习得了语言承载的概念、价值观及其文化内容,具备了与集体民族身份相适应的语言文化身份。民族身份由历史、文化、语言、政治等多种因素构建而成。对个体来说,民族身份形成是在包含这些因素的主观经历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融入自我情感认识、确定自己是某个群体的一部分。民族符号、语言、语言表达的文化内容及传统、文学艺术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都是塑造个体民族身份的重要来源。
        语言习得也是身份的习得,语言身份是民族身份的一部分。语言是一种文化遗产,它不仅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也在民族与国家意识形成过程中帮助构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整体身份,在这个意义上,语言和文化是等同的,它在承载相应的历史文化基础上开放创新,如果失去相应功能,势必导致学习者身份迷失。例如,在中国台湾,台独势力为了抹去或模糊人们的中国身份认同,2000年陈水扁代表的民进党上台后开始搞“去中国化”,修改课纲和教科书,编写了包含国语、历史等10多个科目的《发现台湾》这套教材。教材在叙述方法、语言文字使用上做文章,例如,禁用“台湾地区”、“历史上”、“古代”、“老祖宗”、“古人”、“全省各地”“两岸”等词,禁用“国画”、“京剧”、“古典诗词”等词汇描述“中国特有的文物、文字、书画、戏剧、诗词等”1。该套教材的语言和文化自相矛盾,对于语言承载的中国文化无法说清楚来龙去脉,语言习得、文化习得与身份习得三者无法协调,学习者习得的是一种不清晰的矛盾身份,持续下去,民族文化的继承会逐渐走向断层。
        语言是一种身份象征,从语言的历时发展看,这种语言身份在特定的语境中得到建构和重新建构。例如,英语在英国历史上的外来征服后吸收大量拉丁语、法语词汇得到重新建构,特别是诺曼征服后,诺曼贵族为显示其优越身份,在宗教、教育、政府等领域使用法语词汇,用Old French取代Old English,现在普遍使用的男性姓名William, Robert 和 Richard就是当时法语取代撒克逊英语的标记。语言是一个民族国家中人民共同拥有的思想宝库,它稳固种族情感和希望,通过知识分子和有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的实践活动,成为民族性中所有其他概念和标记的载体。讲同一种语言或不同语言的人、有着相同或不同历史背景和现实情景的人民组成了同一个国家,这也是民族意义上的国家,民族成为国家的象征,它可以包含多个有着自己文化、语言、宗教、历史传统的族群,共同组成一个代表国家的民族整体形象。例如,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几乎每一个族群有各自的语言和文化标识,共同代表中国,但国家语言文化身份象征是汉语和中华文化。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由于信息的传播更加依赖极少数语言,少数人口族群使用的语言成为濒危语言的可能性随之增大,因此,在一个国家内部倡导一门通用交际语的同时,维护多语种并存的语言生态也很重要,多族群国家的人民在传承他们自己语言的同时分享全球化带来的成果,融入全球化进程,维持良好的语言生态和健康的语言意识形态。
        总之,语言、概念系统与思维的同步发展决定了语言习得也是身份习得过程,个体民族身份与其民族意识的认知度是一致的,这也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当然,国家和民族身份由多种因素构成,语言只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语言不等于国家,也不等于民族,它在国家内部和世界的影响力取决于所处语境中各种力量的互动。良性的互动可以在外部形成世界性语言文化身份,内部成为联系国家或民族大家庭中族群和人民之间的纽带,让民族国家的概念更为清晰,形象更为凸显。对于一门世界性语言而言,其生命力的长久性在于保持自己语言身份的独特性和接纳其他语言文化的开放度。一门语言要成为真正的国际性语言,只有建立在维护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化精髓的前提下,以开放的姿态尊重差异性,去除语言的单一文化载体化,才能实现语言文化创新并被广泛接受。
     
        注释:
        张方远.2014.台独历史教科书是怎样炼成的(http://www.guancha.cn/zhang-fang-yuan/2014_02_12_205199.shtml.)
        (肖燕,重庆市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文旭,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