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义理论模型与古汉字构造契合 此外,研究的一个主要灵感和亮点是将当前语义研究中的热点理论问题与汉字独有的特点进行了巧妙的结合,而这来自于研究团队对语义理论研究进展的把握以及对汉字特点的思考。 从语义理论角度讲,一直以来,研究者都试图理清语义知识(概念)在脑中是如何组织和存储的。目前为止,各类研究共同揭示了两类主要的语义维度:一是客体本身的范畴,如动物、植物、工具、同类等;一是人的感觉、运动器官所对应的信息类型,如视觉信息(可细分为颜色、形状信息)、运动信息(可细分为手部、腿部、嘴部运动信息)等。汉字的形旁与上述两类维度都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一些形旁,如“犭”“虫”“鱼”,能提示范畴;另一些形旁,比如“扌”“足”“口”能提示运动器官。据此,研究团队猜测,这不是一种巧合,而是大脑中固有的语义维度对汉字的构造影响所导致,而将这两者的关系加以思考、利用,就有了现在这个研究成果。 人脑是如何存储和加工词义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揭示人脑如何实现语言、思维、记忆等高级功能的一把关键钥匙。林楠介绍说,他们的研究对局部脑区的功能进行了较深入的揭示,但要全面揭示词义表征的脑机制,科学家们仍有许多难题有待攻克。但是,随着新近脑科学技术和研究的发展突飞猛进,破解这一难题的日子相信已不再遥远。届时,该问题的破解将为人们认识脑和探索思维的本质以及开发脑功能、研发人工智能等奠定全新的理论基础。 对动词词义加工这个问题的研究除了起始于先前的一些相关研究和发现,更是团队研究兴趣的驱动使然。林楠表示这项研究是先前一系列工作的延续。未来,中科院心理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将继续对词义在脑中的加工机制进行探索,同时计划将研究的问题拓展到对词和词之间的语义组合的问题上。林楠说其所在的科研小组还将进一步对语言加工的多个问题进行研究,包括中文阅读中的词切分机制、阅读能力和阅读策略的个体差异、书写产生的行为和脑机制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