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很难意识到语言之于个人生活、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的多重功能。实际上,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信息化的蓬勃发展,语言的功能正不断呈现出新情况、新特点。这不仅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还使其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等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年来,我国学界关于“语情”的研究趋于活跃。 “语情”成为国家重大安全课题 “语情”即语言情况。在武汉大学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世举看来,“语情”指语言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方面情况,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语言本身发展变化情况;二是语言的使用状况及相关活动;三是与语言相关的舆情。 不难看出,要了解“语情”,首先得弄明白语言与社会生活的关联。如果将人际交往、信息传递、文化传承等功能视为语言与社会生活的传统关联,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的功用逐渐拓展至经济、科技、国家治理、国家安全等领域,呈现出许多新型关联。 赵世举告诉记者,在经济领域,语言不仅是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工具,而且成为经济资源。以语言信息处理为核心的语言技术类产业、语言康复业、语言创意业以及各种语言服务业发展迅猛且经济效益显著。在科技领域,语言的功能延伸至众多领域:语言与机器结合,衍生了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和认知科学结合,衍生了神经语言学、语言认知学;与医学结合,衍生了病理语言学、语言康复技术等。“在国家治理领域,语言的作用在维护法制、国家认同等方面均有体现。正确处理各种语言关系、化解语言矛盾、关注开源情报和语言情报分析技术的发展等,已经是国家不可回避的重大安全课题。”赵世举表示。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所长魏晖认为,除了语言的社会使用状况之外,从语言资源观角度来看,“‘语情’还是国家语言资源以及‘国家语言能力’的表征”。“‘国家语言能力’是国家分配和管理国家语言资源的能力。国家之间语言能力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语言资源的种类、系统性、数字化、标准化等,也取决于国民掌握语种的数量、水平情况,还取决于不同语言资源的组合。如果这种组合及其管理具有独特的、难以替代的优势,‘国家语言能力’就将成为国家竞争力尤其是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魏晖解释说。 语情监测关注突发热点问题 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表示,研究“语情”不但要追踪各种语言事件的发生、发展,也要分析在此过程中不同人群的观点、立场和态度及其形成的原因和应采取的举措。由此可见,开展语情研究的第一步,就是对现实语言生活的充分了解与系统观察,即语情监测。 据了解,我国语情监测历史不过十余年。然而,随着我国语言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各种语言需求的不断增长,加上信息处理和互联网等技术的运用,语情监测的范围在逐步扩展,效率也得以提升。 赵世举介绍说,我国的语情监测,从最初关注语言文字本身的变化和使用状况,已经扩展到对与语言相关的社会问题,尤其是与国计民生相关的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的关注。 也正是基于这些对语情实态的了解与观察,各类发布交流平台得以“搭建”起来。“‘年度十大流行语’、‘年度新词语’、‘年度汉字盘点’等,以及各研究机构编发的《中国语情》、《语言文字舆情与动态》等刊物相继发布。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每年一份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被译成英语,持续在国内外出版发行,成为中国政府‘皮书’走向世界的典范,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次成功尝试。”李宇明举例道。 李宇明表示,语情监测成果的发布,不仅能够为语言学的学科发展提供新材料和新视角,还能引导社会舆论健康发展,促进语言知识的普及,提升全社会的语言意识和认识水平。 在“国家视域”内研究“语情” 语情监测只是语情研究的一个环节,面对随之发现的一系列亟待探讨的语言问题,受访学者不约而同地呼吁,要用战略思维来研究语情。按照魏晖的理解,“战略思维”就是把语言放在国家视域内来规划,即规划语言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安全等领域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其中,加强“语言与国家”的宣传很有必要。 “比如‘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互联互通是重要基础,语言互通也包含在内。换句话说,‘一带一路’与国民语言能力、企业语言能力和国家语言能力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因此,在规划‘一带一路’过程中,需要考虑语言能力的规划。”魏晖如此建议。 李宇明告诉记者,目前,国家正在推进的语言文字智库建设,其中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加强“语言战略”研究。因为诸如对外传播能力、国际话语权、公共外交能力、引导舆论等重大战略问题,都与之不无关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