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讯(记者唐红丽 通讯员许鲜明)10月21—22日,“第四届中国云南濒危语言遗产保护研讨会”在玉溪师范学院召开,与会学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孙宏开倡议下,达成“关于记录、保护和传承濒危语言”的《玉溪共识》。 《玉溪共识》共提出五条建议:濒危语言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记录、保护和传承濒危少数民族语言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语言文字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语言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语言多样性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内容,应采取必要措施积极宣传本土语言和文化,提高社会对濒危语言及其抢救和保护工作意义的认识,并制定专门的保护我国濒危语言和文字的政策措施;应尽可能提高濒危语言在语言族群和语言社区的使用机会,支持开发濒危语言文字教学和自学的教材、读物和全媒体产品,为濒危语言族群提供便利的使用濒危语言文字的网络空间;对于无法延续或恢复活力的语言,语言学学者应尽可能对其进行完整的记录和保存;应尊重少数民族在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使用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 “当前中国濒危语言研究有四个问题需要提高认识,即怎样认识中国濒危语言的国情,如何确定濒危语言的标准,必须加强濒危语言结构特点的研究,必须重视衰变语言保护的研究。”云南师范大学汉藏语研究院院长戴庆厦认为,中国的濒危语言十分复杂。鉴于目前对我国语言濒危状况尚未清楚,如何判断濒危语言仍是一个严肃而慎重的问题。对濒危语言应多做实地调查,多获取材料。在理论研究方面,要弄清“濒危语言、濒危方言、语言活力、语言复兴、可持续使用模式、语言抢救、语言恢复、语言衰退”等概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