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球视野从事语言研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开展跨学科、跨语种研究是当代语言学界日益关注的问题。7月18—21日,“第十五届中国当代语言学国际研讨会”在黑龙江大学举行。来自中国、俄罗斯、英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语法和语义的互动关系”、“语力与情感研究”两大会议主题展开热烈交流。 以“大视野”研究“大语言学” 对语言研究者而言,不仅要有国际视野,还要有跨学科、跨语种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顾曰国对比分析了历届“中国当代语言学国际研讨会”(前身为“国外语言学研讨会”)的会议论文,据此梳理了近年来我国语言学研究的进展。他介绍说,早期的会议论文多集中于翻译、综述、西方理论等,以“中为体,西为器”的语言学论文非常少;此次研讨会提交的论文恰好相反。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我国的语言学研究已获得长足进步。他提出,过去倾向“洋为中用”的语言学研究,缺乏大视野与自信心,常常将自己束缚起来。“中国学者一定要用全球语言学的坐标系来定位汉语研究。唯有立足‘大视野’进行‘大语言学’研究,我国的语言学研究才会更全面、更深入。” 可以说,中国语言学能对世界语言学作出多大贡献,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在全球视野下对汉语问题的解决程度。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洪儒认为,中国当代语言学的任务主要有三个:第一,引进和阐释西方语言学理论;第二,在研究方法和研究理念上推陈出新,例如整合性研究是我国语言学融入国际语言学,抢占国际语言学制高点的有效途径;第三,把国外语言学理论与汉语研究相结合。 认知语义学向19世纪语义学回归 “语法和语义的互动关系”是此次会议主题之一,与会学者从不同理论方向探讨了语法、语义等问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葆嘉认为,当今认知语义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向19世纪语义学回归的趋向。他基于德语、法语、英语、俄语等一手资料,梳理了早期西方语义学史的来龙去脉。19世纪20年代,德国莱斯格依据康德的人类纯粹理性,基于哲学或逻辑取向和历史取向,首创了“古典语意学”这门新学科。19世纪70年代以后,法国布雷阿尔以心理学思潮为背景,凸显揭示语言心智规律的取向,再造为“心智语义学”。到1900年,这门“意义的科学”在美国、俄国、西班牙和英国流播开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