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意义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中国社会科学报 王馥芳 参加讨论

    【核心提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目标是,通过分析语言结构的体系化特征,揭示、描述影响和决定这些特征的心理认知机制,进而揭示人类概念系统的组织结构模式。认知语言学家相信,借此可以揭开人之为人的认知秘密。认知语言学的独特理论贡献,一是意义认知研究,二是概念系统研究。二者之间呈现递进关系—从意义认知研究开始,最终抵达对概念系统的揭示。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目标是,通过分析语言结构的体系化特征,揭示、描述影响和决定这些特征的心理认知机制,进而揭示人类概念系统的组织结构模式。认知语言学家相信,借此可以揭开人之为人的认知秘密。认知语言学的独特理论贡献,一是意义认知研究,二是概念系统研究。二者之间呈现递进关系—从意义认知研究开始,最终抵达对概念系统的揭示。
    意义是一种语言概念化能力
    认知语言学具有独特的语言观。与其他语言学分支学科把语言看成符号系统、交际工具系统、功能系统、语言使用系统和生物遗传系统不同,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基于认知视解(construal)操作的概念化系统。所谓“视解”,如Langacker所言,“就是我们用不同方式感知和描述同一情景的能力”。他把各种认知能力(如前景化和背景化、凸显、注意等)归入视解操作范畴。概念化包括人类心智体验的各个方面,如各种概念、各种感知体验、物理—社会体验、文化体验和历史经验等。
    从语言是概念化系统这一前提出发,认知语言学把意义看成是一种语言概念化能力,具有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由此,认知语言学赋予意义以“思想本体性”。
    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理论和Langacker的域理论把意义看成是语言概念化能力,开意义认知研究之先河。“域”指的是“为某一语义单位的概念化提供语境的任何知识构件”,它包括“心理经验、表征空间、概念或概念复杂体”等。作为比“概念”单位更大的知识构件或者知识结构,认知域的作用是充当意义理解的基础,并界定和提供概念的区域内容。认知域虽然是意义的基础,但它本身既非概念,也非意义。Langacker认为,认知域“是概念潜势区域,它们使得概念成为可能”。因概念的基底由认知域确定,因此,认知语言学又把意义看成是对认知域所给定的概念内容的视解。换言之,认知域提供概念的区域内容,而认知能力决定我们如何视解认知域。如此,Fillmore和Langacker便把意义看成是一种基于认知视解操作的语言概念化能力,即对凸显的概念内容(侧面,profile)和概念基底(base)的整体性概念化过程。
    意象—图式的生成机制
    基于“概念原基”(conceptual primitives)范畴,认知语言学把概念大致区分为基本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两大类,前者是后者构建的基础,而后者是对前者认知视解操作的结果。认知语言学揭示了两类概念的不同生成机制。
    认知语言学把意象—图式看成是概念生成的出发点之一。因此,揭示意象—图式的生成机制就意味着揭示基本具体概念生成的认知机制。所谓意象—图式是指各种结构之心理表征的抽象共性。Mandler提出婴儿认知发展新理论,通过广泛的研究揭示了感知信息如何被转化为意象—图式并进而生成概念。她把意象—图式的形成过程归功于被称为“感知分析”的机制。婴儿通过这个机制从感知活动中获取意义,并且他们用这个机制把感知信息重新描述为意象—图式的格式。意象—图式从物体的空间结构及其各种运动中创生出概念结构,从而产生诸如“有生命”、“无生命”、“施事性”和“封闭性”等概念。这些最早的意义是非命题式的,它们根植于婴儿感知世界的类推表征中,进而转述为意象—图式的格式而使得感知信息更为简单化,并使得它们潜在地更容易达到概念形成和思维的目的。除了促进前言语思维的形成,意象—图式通过在感知的持续过程中,以在与语言的抽象性本质之间创设一种界面的方式,来为语言习得提供基础。
    其他一些学者则把意象—图式的生成归功于反复的经验操作:当经验不断增长且当某些经验不断被重复的时候,大脑中对这些经验的心理表征就会慢慢地改变,最终将经验抽象为图式。
    抽象概念生成的心理操作机制
    认知语言学把更抽象概念(相对于基本具体概念而言)的生成归功于诸多心理机制的操作,如原型、理想认知模型、背景—图形组织、意象—图式、概念映射、概念整合、绑定、概念借代、范畴化、类推、概括、视点、递归等。
    莱考夫与约翰逊所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揭示了更抽象概念(如多义词)的意义生成和构建机制—概念映射,即把源域中具体概念的基本概念功能结构(通常表征为意象—图式结构)映射到目的域中更抽象概念的结构当中,以生成更为抽象或者更为复杂的概念。这一认知机制被广泛应用于揭示over、at、in这类多义介词的意义组织结构特征。此外,认知学者也试图说明触觉和感知动词的多义结构是有动因的:一个词汇有多个意义不是偶然的,其结果多是语义扩展的结果,而语义扩展的认知动因是概念映射。
    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则把多义词意义结构的形成归功于“概念整合”这一“从仅有之中获取更多”的、同时受到多种原则管约的心理操作机制。因“概念整合”使我们得以“从某种事物的某个层面出发,然后在心理上在另一个层面生成另一种事物”,认知语言学者也把新义的产生归功于概念整合。他们把在“整合域”中产生的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看成是“概念创新的标志”。由于整合是一个在多种概念网络上运作的、动态的持续过程,因此,新义的产生在理论上是无止境的。
    另有不少学者把抽象概念的生成归结为“绑定”这一认知机制。在“绑定”的心理操作过程中,许多不同模态意义的无意识操作(指不能被意识到的、言语无法表达出来的表征)被同时激活并被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明晰表征,整合后的明晰表征以多模态编码方式保存在工作记忆之中。绑定机制通过大脑不同区域中的许多神经元的短暂性共时发亮得到解释,而这解释了意义的无意识心理操作如何促使意义表征形成。
    认知语言学对意义的认知研究最终指向一个基本理论假设:体验认知假说。基于该假说,认知语言学提出了“意义经验论”观点:意义受制于人类的身体结构以及身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互动。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
    链接: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新分支,它脱胎于认知心理学或认知科学,大约在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开始成型。认知语言学涉及电脑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理论。它针对当时仍占主流的生成语言学提出,揭示人类语言的秘密,不能完全依赖对先天语言能力及其形式化形态的探索,而更应该关注人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强调经验和具身性这样的内容而非抽象概念对于语言形成的本质作用。
    认知语言学的创立者普遍被认为是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与罗纳德·兰盖克(Ronald Langacker)。其中莱考夫与约翰逊专门研究语言中的比喻、体验及其与人类认知的关系,而兰盖克的专长在于语法和概念生成机制方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