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经》文字学研究的新拓展
于艳 《太平经》是东汉末年原始道教的重要典籍,亦是研究汉代哲学、文学、史学、民俗学等领域的基本文献之一。《太平经》卷帙繁巨,文辞质朴拙涩、“俚俗支蔓”,素来被学人视作较为难读、难懂之古书;加之,是书成文年代较久远,历经了长期的流传过程,期间,屡经转抄、编辑,造成不少文字方面的讹误。特别令人遗憾的是,迟至晚唐以后,战祸不断,诸多典籍历经劫难,不免佚失(或者部分遗失),《太平经》即属此列。我们现今所能看到的《太平经》最初始本子就是收录于明代《正统道藏》的残卷及唐代节抄本——《太平经钞》。实际上,《道藏》本之《太平经》残卷已经严重地佚缺不全,篇章遗漏亦极为突出(原书170卷,仅存57卷),且行文之中字句讹脱、不容卒读。上个世纪50年代,王明先生“根据《太平经钞》及其它27种引书加以校、……补、附、存”(王明编《太平经合校·前言》,中华书局1960年版),编校成为《太平经合校》一书,“基本上恢复170卷的面貌,并将和此经有关的几个问题,略加考订和说明。”(同上)该书问世以来,始终得到了学人们的充分肯定,公认其为研究《太平经》的最权威、最详备的底本。然而,该书毕竟受到时代、史料等诸多客观条件的局限和制约,对于很多内容(如文辞、义理等)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深入发掘和系统梳理。 随后之40余年,学术界对于《太平经》的研究,尤其在文字校勘学之训诂及考据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一直成为道教文化研究的一个相对薄弱环节。然而,令人可喜的是,进入90年代以后,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太平经》的研究(尤其在文字学方面)逐渐予以重视,并且形成了一定气候。尤其近几年来,国内学界先后出版了《太平经释读》(杨寄林)、《太平经注译》(罗炽等)、《太平经全译》(龙晦等)、《太平经正读》(俞理明)等著作,对于《太平经》的文字整理、白话文翻译等研究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由杨寄林先生译注的《〈太平经〉今注今译》(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一书,可堪称为古代典籍之全译的一部力作。该书援引《太平经合校》为底本,借鉴敦煌卷子作参考,吸取音韵学、文献学、考古学等方法,采撷众家所长,熔铸一家之言,拾遗补缺,弥补脱漏,取舍异文,校勘文字,对《太平经》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校订、考证、注释及翻译等工作。全书分为上下两卷,洋洋洒洒计132万余言,考辨真伪,见解到位,且译文通俗易懂,详略精当,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太平经》之本义,其难能可贵,实属不易。试将该书比较于同类,亦算得上是精审佳著。无疑,该书的出版、面世称得上是对《太平经》文字学研究的一次重大的新拓展,同时亦为道教文化研究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该书作为古籍整理的一个重要成果,实为古代文本的现代转化及翻译工作做了一次很好的尝试,必然会对今后的相关著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华读书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