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关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杂技“走出去”,绝活不止于技巧

http://www.newdu.com 2018-01-18 解放日报 胡凌虹 参加讨论


    
    原创杂技主题晚会《小龙飞天》
    
    杂技剧《天鹅湖》
    ■国际马戏的潮流已经渐变了风向,更注重创意和艺术感染力,中国杂技“重技术展示、轻艺术表演”的传统观念日渐显示其弊端
    ■技巧只能短时间抓住观众的眼球,只有通过创意以及文化内涵才能征服国外观众的心灵。这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应该选择的方向
    ■中国形象的“输出”并非只在表演中,也在于舞台下杂技人的言行举止。只有用开放的心态诚心诚意地去理解海外观众、海外市场,理解他国的文化,才能够真正赢得外国同行、观众的喜爱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中国杂技一直是一块响当当的牌子,是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排头兵”。长期以来,中国杂技凭着难以企及的高难度技巧获得过蒙特卡罗国际马戏节“金小丑”奖、法国“明日与未来”国际杂技节“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等世界杂技领域内的最高奖项,号称“世界杂技金牌储藏库”。很多人认为中国杂技之所以能频频走出国门皆因高超的技巧“绝活”,实则不然,近些年国际马戏的潮流已经渐变了风向,更注重创意和艺术感染力,中国杂技“重技术展示、轻艺术表演”的传统观念日渐显示其弊端。要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真正打破文艺演出在国外自娱自乐或叫好不叫座的尴尬,需要中国杂技人转化思路,技巧和艺术并举,挣金牌更挣市场。
    赛场即是市场,金牌要变成真金白银
    过去10多年里,各种演出团体唱响维也纳“金色大厅”,“风光”一时,但随后却被曝出其中不少团体是自费“镀金”。不少经报道描述为在国外“一票难求”的文艺演出,其观众则是为捧场而受组织或得到赠票赶来的熟面孔,演出的实际影响力有限。中国杂技也曾面临类似的尴尬。在一些为重大外事活动而举办的晚会或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中国杂技作为优秀中华文化的代表经常亮相,获得各方赞誉,但一些中国杂技人却逐渐认识到:那只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不是商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国内杂技市场开发不够,很多大型杂技团凭着摘得金牌跃入国际市场,却由于各种原因,往往沦为国外杂技“拼盘”表演的某一“原料”甚至是“佐料”,无可奈何地做着低廉的买卖。
    如何将杂技金牌转化为真金白银,成为中国杂技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促使中国杂技成为中国艺术市场较早苏醒的力量。2006年,囊获了诸多奖项的中国杂技剧《天鹅湖》首次走出国门,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剧院和圣彼得堡十月剧场演出。在舞剧 《天鹅湖》的固定演出场所里,杂技剧版的《天鹅湖》引起了轰动,甚至出现一张票卖到8000卢布的现象。2004年,中国杂技团的《俏花旦·集体空竹》首演之后走出国门不断拿奖,获得了杂技赛场的大满贯。与此同时,该节目在国外众多城市巡演,至今长演不衰。2015年11月14日,上海杂技团的《小龙飞天》在巴黎的凤凰马戏流动剧场内启动首演,深受观众欢迎,至今已巡演近30座欧洲城市,演出上百场。
    相较于其他一些文艺团体绞尽脑汁才“走出去”亮相一回,一些中国的杂技团体已连续几个月甚至长年在异国他乡巡演并获得了高额的回报。这背后也在于思维观念的转变:在赢得金牌的同时更赢得市场,只有在自由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才可能真正走入海外观众的视线。在传统概念里,市场和赛场是割裂的,而中国杂技界迫切需要把这两个场域连接起来。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红曾向笔者说,根据多年参赛经验,中国杂技团总结出“赛场就是市场”的规律,节目在国际比赛上拿奖后,很快会拿到订单,而且是没有中介参与的高额成交订单。因此,中国杂技团现在出去比赛的目标,不但要挣奖项,还要挣订单。
    不仅要抓住眼球,更要征服心灵
    在杂技圈有这么一个不时被提起的细节。一次,著名舞蹈家舒巧去看杂技,让她最激动的不是演员表演高难度技巧的时刻,反倒是演员表演不小心失脱之时。在舒巧看来,失脱是杂技独有的艺术特色,本来活儿很难,演员轻易就完成了,观众未必有感觉,但是失脱了,观众反倒有了悬念和期待,前几次没成功,最后终于成功时,观众掌声雷动。
    可见,观众的欣赏角度跟杂技从业者以往的自我评判标准有时是相反的,观众主要是看热闹的,高难度技巧起初能让观众眼睛一亮,但看了几回,就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这是特别残酷的事情。而在国外,马戏也出现了新潮流、新趋势。如今在很多重大的国际杂技比赛上,有时中国杂技表演中的高难技巧已无法吸引外国观众,反倒是一些注重艺术第一、技巧第二的外国节目,因包装幽默时尚、表演轻松流畅而在观众中反响强烈。也许中国参赛者会感到委屈,但这也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在众多国际杂技比赛上,评委席上坐着的除了杂技界的专家外,还有来自舞蹈、音乐、电影、戏剧等不同领域的大咖,他们评价一个杂技节目时,会从综合角度考量,更重视演出本身的创意、想象力以及内涵深度。
    近些年,有一些中国原创杂技剧颇受国际主流高级演出商的青睐,正是顺应了国际的审美风潮。杂技剧《天鹅湖》将芭蕾与杂技相融合,被誉为“最美的杂技”“最惊险的芭蕾”,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创造精神;杂技综艺舞台剧《龙狮》已风靡欧美演艺市场十几年,获奖无数,其中,龙头狮身寓意着中西文化交融,中国古代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概念也融入其中,比如节目“水火不相容”起初呈现的是纷争,但通过舞台上的时间漏斗传达圆融的理念,后来逐渐化解了矛盾,达到和睦相处的境界。这些探索也启发我们,一定要紧跟潮流,要把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关注的热点结合在一起,并融入现代、时尚的元素。不能为技巧而技巧,要有整体的美感,除杂技编排外,舞美、服装设计、灯光、音乐等各方面都要很讲究。技巧只能短时间抓住观众的眼球,只有通过创意以及文化内涵才能征服国外观众的心灵。这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应该选择的方向。
    “走出去”,更要“融进去”
    2013年,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带着《俏花旦·集体空竹》《圣斗·地圈》去参加摩纳哥蒙特卡罗国际马戏节。蒙特卡罗国际马戏节是由摩纳哥王室举办的,比赛结束后,组委会主席斯蒂芬妮公主表示,这是马戏节举办30多年来,她第一次看到中国人形象的改变,这批参赛演员很阳光很开放,不再像以前中国演员只为拿奖而去,显得特别紧张,而是很享受参与的过程,能跟各国工作人员良好互动。李西宁导演也曾说,一次在巴黎的比赛上,她带去了《绸吊》,展现柔美的同时也加入了扇子等中国元素,最后谢幕时,演员穿着龙凤花纹服装、踩着时装步出来,全场掌声长达10分钟,谢了4次幕。
    中国形象的“输出”并非只在表演中,也在于舞台下杂技人的言行举止。只有用开放的心态诚心诚意地去理解海外观众、海外市场,理解他国的文化,才能够真正赢得外国同行、观众的喜爱。除了杂技人自身真正地“融进去”,这些年,中国杂技人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形成跨中外文化的独特合作模式,让中国化与国际化更好地结合。上海杂技团在节目制作上一改过去先“闭门造车”后供演出商挑选的被动做法,积极寻找国际合作伙伴。《小龙飞天》 就是用“国际委约、中国制造”模式打造的,能更快地打开欧洲主流演艺市场。
    中国杂技“走出去”还有一些短板。在创新意识上,与外国相比,中国杂技总体而言还是比较薄弱,过于重视在技巧上下功夫,而忽视艺术性以及与观众的互动。因此,近年来虽有一批富有中国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优秀杂技作品打开了海外市场,但畅销的杂技文化产品仍然短缺。人才方面,相比国外杂技演员舞台上自信、表演有爆发力,国内很多杂技演员的舞台表现还比较羞涩,缺乏感染力,去国外参赛时拿奖的包袱很重,无法真正享受参与过程。这跟杂技教育也有密切的关系,如何让杂技演员从内心出发喜爱杂技,把杂技人才训练成骨子里的艺术家,这也是目前杂技教育界需要正视和反思的问题。此外,目前虽有一些杂技团体形成了独特的“走出去”模式,但是还有很多赴海外演出的团体良莠不齐,重演出场次,轻演出质量,忽视市场包装,缺少先进的营销推广手段。
    (作者为《上海采风》主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