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阳翰笙是以革命家和文学家的双重身份出现的,他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发表小说,到90年代初出版诗集,活跃文坛五六十年。他一生创作了300多万字的小说、戏剧、电影、文论等,其中有8部大型话剧剧本,使他成为有名的戏剧家,其中《天国春秋》被认为是“不可多得的优秀之作”(张大明、潘光武著《阳翰笙评传》)、“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周巍峙《深切怀念阳翰老》)。它取材于太平天国时期的“天京内讧”事件。北王韦昌辉利用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之间的矛盾,故意制造事端,引起洪秀全的猜忌,最后杨秀清及其部队两万多人都惨遭杀害。太平天国领导层元气大伤,间接导致了反清斗争的失败。 作品创作于1941年,非常幸运的是,作者当时亲笔书写的手稿穿越历史重重的风雨,如今完整地保存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手稿库中,为我们回到历史现场,一窥这部优秀作品的生产的最初时刻提供了条件和机会。 为蒋介石还是郭沫若 阳翰笙将《天国春秋》的手稿用线绳装订起来,并为之加上了纸壳做成的封面与封底,封面以毛笔正楷竖排题写:“天国春秋 阳翰笙题”。阳翰笙至少为自己的五本话剧剧本做了这样的“装帧”,它们是:《青年中国》《两面人》《草莽英雄》《天国春秋》和《槿花之歌》,其中仅《天国春秋》的封面有明显的折印。 整篇手稿用蓝色钢笔写在20×20的方格稿纸上,稿纸纸张粗粝,与我们对战时重庆的物资供给情况的想象一致。整本手稿共计215页,有修改痕迹。修改明显可以分成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以蓝色与黑色字迹相区分。阳翰笙的笔迹稍显潦草,显出为创作激情驱使而奋笔疾书的战斗状态。 在篇末作者注明“1941年9月3号脱稿”。阳翰笙在自己的日记中曾记载过《天国春秋》的创作起始时间:“1941年,一月十七日因父病,回故里省视,至三月始归。初夏开始写《天国春秋》,至9月始完成。”(《阳翰笙日记选》) 手稿完成后曾有中华艺剧社的油印本。1942年2月9日阳翰笙在日记中写道: 予倩(欧阳予倩,当时在广西领导戏剧工作,笔者注)再次来访商催《天国春秋》剧本。拟日内将中艺(中华剧艺社,笔者注)油印本改好寄去。(见《阳翰笙日记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0页) 但此本现已无从查找。 1942年6月起该剧开始在《抗战文艺》上连载,分三次载完。在这个初刊本上,《天国春秋》的正标题之下加上了一个副标题——“为纪念郭沫若先生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而作”,而这个副标题在手稿上是没有的。 这就涉及到了《天国春秋》的创作动机与时代的形势。1941年1月,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围歼。这起事件引起了中国共产党及全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从解放区、国统区到沦陷区,人们都以不同的形式愤怒声讨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的滔天罪行。在这种情况下,担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主任秘书和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的阳翰笙,怀着义愤的心情冒着重庆的酷暑写下了六幕历史剧《天国春秋》。阳翰笙在自己的回忆录《风雨五十年》中回忆说: 皖南事变发生后,我们在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进行有计划的疏散应变工作。这一工作告一段落,恩来同志让我回家乡一次,以避开敌人的刀锋。那时,我内心充满着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决心通过戏剧形式来揭露蒋介石集团对外投降、对内残杀的罪行。在法西斯白色恐怖笼罩的日子里,写现实题材是不容许的。我在三十年代初曾打算写作太平天国三部曲,搜集了大量材料。这时,我便想到从我熟悉的历史材料中选取题材,准备通过描写太平天国的内乱来体现我的创作意图。 这充分说明,《天国春秋》是特意为皖南事变而作。周恩来在1941年1月18日发表在《新华日报》上的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也是这部历史剧的精神主旨所在。 那为何剧本在第一次公开发表时要特意加上“为纪念郭沫若先生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而作”呢?为何要明确地“歪曲”自己的创作动机呢?这就涉及到作家的另一身份: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左翼文化运动和进步抗日文化工作的主要领导者,一位真正的革命者。 阳翰笙原名欧阳本义,字继修。1902年11月7日(农历十月初八)出生于四川高县罗场镇。罗场地处川滇边界,山多地瘠,少数民族杂居,民风强悍淳朴。欧阳姓来自湖南安仁县。阳翰笙小时候常听家乡人传颂当年太平天国石达开从云南挥师入川,在罗场一带战清军的种种英勇事迹。1922年在成都读书的阳翰笙因为领导学生运动被通缉,苦闷中他找到了时任泸州川南师范学校校长的中共地下党员恽代英,二人在油灯下深谈了七个夜晚,恽代英解答了阳翰笙胸中积蕴的众多问题,明确了共产主义的人生理想。 1923年秋阳翰笙在北京等候报考北京大学,期间结识了刚从法国勤工俭学归来的陈毅。陈毅向他畅谈巴黎公社、法国大革命、十月革命……并借给他读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宣言》。更加坚定了他走革命道路的信仰。“要革命到上海大学来”,陈毅鼓励他去上海大学(上海大学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培养革命干部的大学。在这里执教的几乎都是著名的共产党人)学习革命道理。阳翰笙欣然前去,进入社会科学系学习,很快加入共青团。1925年他转为共产党员,从此走上了终身为之奋斗的革命道路。1925年五卅运动中他是学生运动的领导人之一。1926年在黄埔军校担任中共总支书和政治教官,兼任政治部秘书。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1月受周恩来指派与李一氓赴上海参加创造社(创造社的郭沫若和成仿吾都出国了,派阳翰笙加强上海文艺界的领导)。在领导“左联”工作时,因为他年长,资格又老,朋辈们习惯地称他为“翰老”。老舍曾幽默地对赵清阁说过,“周总理是全国人民统战的领导者,阳翰笙是文艺界的周总理。” 1941年10月,就在阳翰笙完成剧本后不久,周恩来部署了为郭沫若50寿辰和创作25周年举行庆祝活动的政治任务。当事人郭沫若最初也没有完全理解周恩来的意思,当即谦辞。周恩来说:“为你做寿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政治斗争,为你举行创作二十五周年纪念,又是一场重大的文化斗争。通过这次斗争,我们可以发动一切民主进步力量来冲破敌人的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法西斯统治。”而具体执行这次政治任务的人正是阳翰笙。 创作出来是一回事,能否上演和出版则是另一回事。周恩来的部署为这部剧的公开上演找到了一个正大光明的理由和借口,《天国春秋》在通过国民党重庆市党部审核后,跟郭沫若的历史剧一道,在第一届重庆雾季公演中一炮打响。“为纪念郭沫若先生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而作”的副标题自然要醒目地题写在《抗战文艺》杂志的版面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