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文学期刊的品牌形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优质的文学作品才是文学杂志存在的最佳且几乎是唯一理由。社会对纯文学期刊生存问题的关注,折射了公众对文学以及文学作品的担忧。换句话说,众多文学期刊的窘迫其实是优秀文学作品不足的表现之一。 如果从更宽广的角度看,文学作品其实关乎文化自信。正如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中国文联主席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座谈会上所说:“每一个文艺领域、广大的文艺工作者都应庄重地体认着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分量,意识到沉甸甸的责任,认真思考文化自信之于文艺究竟意味着什么。”因此,文学期刊作为作品的重要载体,在文学潮流中找准定位,担当责任,进而谋求自己发展,显得尤其重要。 “不能将一些刊物的倒下归咎于时代,更不能由此得出纯文学已寿终正寝的结论。应将这种现象看成市场和读者的选择,看成文学领域的一个更新换代的过程。”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剑晖说,“纯文学期刊运营的关键是文学创作和编辑的水准,而有些刊物恰恰在这方面出现了问题。因此,将纸质报刊停刊全归结为新媒体的冲击,是比较片面的看法。” “文学潮流的流转是变幻不定的,没有哪家期刊能够始终立于潮头,因此坚持自身的风格、保持核心价值才是期刊奠定品牌的基石。”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发有认为,只有品牌形象清晰、定位明确的期刊,才能拥有稳固的读者群体,也才能在林立的期刊中生存下来。例如,《小说家》和《小说月报》原本同是隶属于百花文艺出版社的小说类刊物,《小说家》改版为《小说月报·原创版》后,与《小说月报》在审美趣味和印刷风格上保持基本一致,发行量从几千份攀升到十几万份。 “这种品牌整合使品牌形象显得更加简单、清晰、卓然不群,可以集中优势资源把品牌做大做强。”黄发有说,“这就要求文学期刊在转型的过程中,做好风险评估和长期规划,在尽量保持刊物的稳定性与连续性的前提下,追求风格的多样化与互补性,稳中求变,培养品牌维护的意识。” 此外,杨克认为,纯文学期刊要生存,就得适当扩展它的文学边界,“文学杂志不应只属于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而是每个人和这个世界对话的载体和平台,应该欢迎任何行业的人所写的文学作品,可以是科学家、企业家、经济学家。”(史一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