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文学期刊《收获》建刊60周年。人们在回望60年来《收获》与中国文学命运流变的同时,也对纯文学期刊在当下的发展给予特别关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还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文学是任何一个社会最敏锐、最能体现时代脉搏的艺术形式,而文学期刊则是连通作家、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最重要的纽带。因此,文学期刊的繁荣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社会文学的水准及人民群众对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追求。 令人欣喜的是,不少纯文学期刊倔强地生存着,甚至借助新媒体浪潮,追求着万木春意,这样的执着值得我们敬佩与思考。 在市场耕耘中打开一片新天地 几年前,《大方》《大家》《万象》等一批曾经备受文学爱好者喜爱的纯文学期刊相继凋零,相当一部分纯文学期刊陷入阵痛期,或“改嫁”,或停刊。有人说,“纯文学”和“期刊”似乎成为一对没有可能连缀的搭配。 然而,与之相反的是,作为纯文学期刊的一个分支,青春文学期刊近年来发展迅猛,有正规刊号且较为有名的一些杂志,月销量可达数十万册。《文艺风赏》《鲤》等都与早夭者形成鲜明对比,其清晰的年龄界定和风格定位让它们成功杀出一条血路,并拥有了自己的固定读者群体,在年轻人群体中广受欢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70后”诗人、专栏作家黄礼孩认为:“《文艺风赏》《鲤》这类杂志,紧扣年轻学生需求,其中包括中学生、大学生以及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群众基础牢靠。再加上创办者本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杂志带来号召力,最终成就了好的销路。” 可见,对于青春文学期刊的成功,清晰的市场定位和长期培育且稳固化的读者群体功不可没。“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类青春文学期刊在商业上进行了很多探索,他们在开拓市场上进行的努力不容小觑。”广东省作协专职副主席、《作品》杂志社社长杨克说,由此回看纯文学期刊的生存与发展,借鉴青春文学期刊的经验,也可以从商业运作角度发力,或许能打开一片新天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