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古书画在当代社会的角色发展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文汇报 newdu 参加讨论

    图为根据南宋楼璹的底稿临摹而成的《耕织图》。这两卷作品,一卷画的是《耕作图》,一卷画的是《茧织图》,合成《耕织图》。南宋初期,楼璹仔细考察了当时的耕作水稻,以及养蚕、缫丝、纺织过程,用画卷形式,在《耕作图》中详细描绘了从“浸种”到“入仓”的21个过程,在《茧织图》中,描绘了从“浴茧”到“剪帛”的24道工序,这是完整记录农业生产的重要绘画。不仅是艺术史的杰作,也是农业史、社会史的重要资料。
    (《元画全集》供图)
    对谈嘉宾:郑重刘九洲
    古人的手迹流传到今天,包含着无数信息,鉴赏不单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
    郑重:最近,我一直在研究苏州过云楼家族的收藏史,他们一代人接一代人收藏古书画,前后延续了六代人,真是文化史的奇迹。顾家对古书画的兴趣,怎么会延续这么久?其他人家,为什么一两代人之后,就不再感兴趣了?现藏在苏州博物馆顾文彬写给他的三儿子顾承的一批信札,信中详细地讲述了家藏的书画,分别应该如何看待,优点是什么,缺点又是什么,谈得非常具体。我看到这封信才感到,家庭内部不断讨论书画,可能是家族收藏延续的秘密。过去我在写作中,“家庭影响”是一直没有触碰的问题,但是如果要文化振兴,恐怕要在家庭内部教育上,给予鼓励,这可能比社会教育更有成效。
    刘九洲:从家庭这个角度讲收藏,我也是深有体会。我7岁开始写字,就是在我爷爷的引导下开始的,当时他还带我去选购砚台,回家还用墨锭试磨,还说墨锭里有沙子,那个印象非常深刻。要培养书画的兴趣,需要有人在耳边一直念叨。
    郑重:过去一些书画名家,他们私下教学生时候,也不是正襟危坐地教,而会说:“平时你来一起玩吧!”一起玩,就是教你了。古人常常强调私淑弟子,是有道理的。古书画的欣赏,是一个思接千载的过程,有时候不是那么系统地出现知识点,而是遇到一点,交流一点。古人的手迹流传到今天,包含着无数信息,鉴赏不只是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如果你的知识和体验,遇到了古人的眼神,那就是读懂了,就会感觉非常亲切。当然,古书画也不可能为所有人喜欢,最终是一部分人喜欢。但是有一部分人喜欢,就非常了不起了。
    只有拥有了足够多、足够优秀的收藏家,才可能保护住古书画的价格;只有保护住了价格,全社会才会重视古书画
    刘九洲:谈到古代收藏家,就不能不谈到当代的收藏家,您对当代古书画收藏家这个群体,怎么看?
    郑重:私人收藏家很重要,从近几十年的情况来看,他们在书画市场价格不高的时候,参与收藏,随着经济的发展,古书画价格也随之上升,直到出现目前超越我们想象的价格,书画价格上升,这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事件。国家要注意保护这些收藏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只有当拥有足够多、足够优秀的收藏家,才可能保护住古书画的价格;只有当保护住了价格,全社会才会重视古书画。因此,如果需要关心古书画,就要关心古书画收藏家。
    我最近时常在想,如果这些收藏家因为经济条件,出现波折,他们费尽心血收藏的古书画,就有可能会重新被市场洗牌。这种情况如果多了,古书画就有可能被重新扔向深渊,价钱也会滑坡,就影响长期的保护与传承。当然,从长期来看,这也没有关系,只要我们创造条件,这批收藏家消沉了,又会有一批新的收藏家出现。书画作为文化,是千秋万代的事,而收藏则可能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事。目前,对股票市场有这么多监管、保护措施,为什么对古书画市场及收藏家,不能有保护措施呢?
    刘九洲:收藏家们的社会作用确实很大,他们不仅给收藏的古书画标上了价格,也为存世的其他古书画标上了价格。
    郑重:听说,你最近很多次谈到了文物价格的社会影响问题?我是经历过古代书画不值钱的时代,如果人们都把古代书画看得很神圣、很珍贵,怀有一种敬畏精神,还会去糟蹋它吗?
    刘九洲:7月底我参加了有关文化部门的座谈会,会上有人提出,目前中国文物的前景,似乎有两条道路可以走,一个是日本模式,一个是欧美模式。日本模式是什么呢?年轻一代的日本人,在文化欣赏方面已经明显西化,不重视欣赏传统的艺术品,很多家族藏品随意抛售。欧美模式不一样,他们不断通过博物馆系统,强调他们的艺术品的来源、流向、变化轨迹,使得一代又一代人对艺术品体系非常熟悉,再加上政府税收上的导向,逐步成为世界性资产项目,从而使得全世界都会重视你的文化遗产。我个人认为,可以学习借鉴欧美模式。
    古书画与今天的大众之间,需要架设文化的桥梁。其中,新时期博物馆的社会功能究竟何在,值得深思郑重:说到博物馆的社会影响,最近,我倒是有一次切身体会。今年夏天,我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看了一些中国古代书画,想查阅叶恭绰曾经收藏过的东西,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的研究人员,马上打开电脑,调阅了叶恭绰的藏品,有些是他人的藏品,叶恭绰作了题跋。人家资料做得非常好,检索方便。我问,能否给清晰图片?对方马上拷贝了一份给我,图像版权已经完全放开,关键是图片清晰度足够直接印刷。
    刘九洲:国内博物馆能够做到吗?毋庸讳言,我们的博物馆,尤其是一些主要博物馆,与社会沟通等方面,距离民众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尤其在公开信息、引导社会方面,还不够细致深入。博物馆在新时代的社会功能,究竟在哪里,值得深思。
    一个人一生中,有机会接触博物馆藏品,开启其心灵旅程的机会并不多,老一代博物馆专家,都非常重视联系社会、发掘新人,现在各个岗位上的重要学者,无不经过当年大名家的亲自栽培。而当今博物馆还是有“高墙”意识的,有些资料进了博物馆,大众反而看不到了,信息被“封存”了。博物馆到底有多少力量应该用在对社会推广方面,值得深思。服务社会首先还得与社会充分沟通,信息、人员互通有无,大家才会一起进步。
    郑重:国内有些博物馆还是不够重视社会功能,对文物只是保管,但又不是带着敬畏精神的保护。有的保管人员怕麻烦,怕出事;而有的研究人员对资料垄断,可以就一些稀有资料写几篇论文,也不愿与别人分享。
    刘九洲:说到写论文,倒是可以多聊两句。海内外各个高校都在感慨,古书画的人才是最难培养的。海外高校的博士学位,一般需要花费7年以上才能够获得,这个时间远远长于国内,即便如此,获得博士的专业人才,依然不足以应付古书画遇到的日常实际问题。大家都在问:这是怎么回事?
    以我个人的感受,古书画在客观上要求的专业信息比较多,随着信息的开放,这个要求更加复杂。那种传统的,看看与代表作是否一致的研究方法,核对一下印章、签名就下判断的研究过程,事实上已经完全落伍了。总体来说,古书画研究中,要求学者越来越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这本身就是巨大难题———有这么多本领的人,有几个在研究古书画呢?
    郑重:国外博物馆对古书画的收藏、展览、运作、研究,有什么新动态值得分享?
    刘九洲:西方国家在传统艺术教育方面,投资比较大,且不计回报。我们每一次去博物馆,几乎都会遇上成群的学生,坐在地上对着真迹临摹。一个学生,画得好一点差一点,对他未来学业、未来赚钱有影响吗?可以说,几乎没有。但是西方在艺术方向上的巨大投入,值得深思。
    另外,在社会税收层面,美国目前可以捐赠艺术品,部分抵扣企业、个人税务。这是牺牲部分财政收入,将这些资金转投文化、转投博物馆建设,这是一种长期政策,牺牲部分现实利益,换取未来人群普遍审美情趣提高。
    郑重:你参加了《宋画全集》《元画全集》这么一个巨大的项目,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值得珍惜。
    刘九洲:在古书画与喜欢书画的人群之间,一直缺乏桥梁,当代社会也是如此。《宋画全集》《元画全集》这一类书籍,算是重要的桥梁吧?在这两部书出现之前,人们要讨论这些古书画,最大的困难就是看不到真迹、看不清楚图像。现在,这两部书几乎搜集了所有博物馆的相关藏画。海外博物馆专家也承认,这两部书,是世界水准的书籍。这种项目,是有影响力的。虽然不会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会逐渐影响人们的审美情趣、影响人们的行为模式、思考方式,等等。不断加强这类文化桥梁项目的设计、落实,才是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的落脚点。不真抓实干,或者找不到要点,就无法落实讲话精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