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人才的短缺 尽管意识到了翻译策略的失误,要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状况绝非易事。翻译毕竟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摆渡,好的翻译必然要求译者长期浸润两种不同的文化语境之中。除了掌握语言之外,对于文学翻译而言,尤其重要的是要培养非母语的语感。 当下无论中韩两国,似乎都缺少可以被大众铭记的韩语翻译家。这点假如我们比较一下日本文学的中文翻译情况,就会更为明显。对于经典性的日本现当代作家,似乎每一位在中国都有对应的“专职”翻译,譬如叶渭渠之于川端康成,竺家荣之于谷崎润一郎和青山七惠,林少华之于村上春树,唐月梅之于三岛由纪夫,许金龙之于大江健三郎等等,这些翻译家通过自己的翻译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已经成为作者的另一种声音,赋予了他们的作品以汉语的新生。 但反观韩语文学作品的中文翻译则欠缺太多,据我的目力所及,印象中只有一位名叫薛舟的译者翻译过大量的韩语文学作品并且持续关注韩语文坛的动态,其余便不甚明了。 韩国文学翻译院尹志宽院长之前在采访中表示,翻译院每年培养十名左右国外的专业翻译人员。为了挖掘新的翻译人才,他们正在推行翻译新人奖制度。翻译新人奖制度最初只适用于英语一个语种,后来扩大到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从2005年开始把中文也包括进来。值得欣慰的是,现在中国愿意从事翻译韩国文学的译者比较多,翻译院每年支持培养的十名外国专业译者中,中文语种大概可以占到七八名。 不应忘记的是,中国还有约两百万生活在东北三省的朝鲜族同胞,他们都是潜在的韩语翻译人才。尽管中国的朝鲜族和生活在韩国、朝鲜的主体民族语言相同,但由于多年生活在不同的政治体制下和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围里,彼此的语言已经产生了较大差异,很多词汇特别是在外来语的使用上,双方甚至有时难以交流。但相较于重新学习一门陌生的外语来说,朝鲜族同胞的优势是不言自明的。 2000年,中国诗人舒婷发表过一篇文章讲述她与韩国诗人的交往,其中就有本文开头提到的郑玄宗。他们相识在一次国际诗歌节上,限于语言障碍,只能在餐桌上通过写字交流,毕竟韩文与中文还有可以沟通的地方。后来舒婷曾在国内遍寻郑玄宗的诗歌汉译,可惜始终没有找到。但愿这次借着总统夫人的光环,郑玄宗更多的汉译作品可以尽早与中国读者见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