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民: 读无用之书,最终未必无用 2017年,经济学家梁小民出版了一本关于读书的书——《无用才读书》,书名正是这位每年阅卷超300本的“书痴”的阅读态度,“读书应该是享受,不要太功利。” 今年,梁小民读书已超二百本,但与往年三百册比起来,今年读的书还是少了些:“下半年我在翻译熊彼得的《经济周期》,看书的速度也就慢了。” 梁小民笑言,自己读书虽多,但不能称为榜样。因为读书也是“熟练工种”,读了一辈子书的他,自然有些优势。如今已退休的他,不上网不用微信,“做饭洗衣服也用不到我”,读书成了梁小民最大的爱好。 《黑旗》、《改革的逻辑》、《胆小别看画》……既有国际形势,又有艺术熏陶,梁小民涉猎可谓广泛。在他看来,读书最忌功利,要看自己喜欢的,而非有用的书:“读书就是生活本身,太实用就没意思了。”比如《胆小别看画》,以“恐怖”为切入点,内容却是16世纪至20世纪西方名画,内容读起来有趣,还能了解艺术史,这样的组合梁小民倍加推崇。 当然,读无用之书,最终未必无用。毕竟开卷有益,每本书读完,都能提高人的知识与修为。今年初,梁小民去奥斯陆旅游,在市政厅见到一幅爱德华·蒙克的画作。同行的众人,却多不识这位现代主义画家:“如果你此前通过读书有过了解,旅游的收获就会比其他人多。读书就是这样,最终会在不经意的地方给你帮助。” 吴皓宇: 跟读书大神没法比,但自己已很满意了 《尘土》、《失落年代》、《恶童日记》……翻开上班族吴皓宇的读书记录,从今年3月起他看过的27本书清晰罗列。而这些书,竟都是他在地铁上读完的。 “其实我上学时挺爱看书的,工作之后每天很累,再加上我总觉得看书就要有收获,不喜欢看不过脑子的轻松读物,渐渐也就懈怠了。”今年春节后,吴皓宇换了份离家远的工作,每天单程地铁就要一个多小时。“刷手机越刷越困,流量也不够,就想还是利用这个机会看看书吧!” 自从开始在地铁上看书,吴皓宇明显感到阅读进度加快。“每天两小时基本能保证,除非工作特别忙需要微信群处理事情。这样平均两周看一本吧,有的一周就能看完。”他笑言跟读书大神肯定没法比,但自己已经很满意了。“因为我回家还是不看书的,一进到舒适的环境就觉得累了,只想瘫在沙发上看看电影,地铁上反而能集中精力。” 吴皓宇倾向阅读非虚构文学类的书籍,对绘画和博物馆方面也较感兴趣。“我会听朋友推荐,还有看与喜欢的书相似风格的内容,也会按欣赏的作者买书。”他举例,看了《打工女孩》,封底还推荐了《寻路中国》、《江城》等,就会找来看。考虑到便携经济,他都优先搜索电子书,没有再买纸质版。“买实体书也是趁各大网站搞活动,双十一我买了18本书,花了300多块钱,觉得特别划算。” 回顾读过的书籍,吴皓宇坦言,对读书多少怀有功利之心的他感觉还算充实。甚至,往返漫长的车程也因读书显得更有意义。“不然也就刷刷手机,好像看了很多信息,其实什么也没记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