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邱华栋评《疼痛吧指头》:披肝沥胆说普玄

http://www.newdu.com 2018-01-12 《收获》 邱华栋 参加讨论


    普玄在湖北中青年作家里面成名比较早,我在十多年以前就常读到他发表的作品,感觉到他是湖北籍作家中的佼佼者。他有一股内在的气势,阔大、坚忍、细腻、生动。这一次,他又在《收获》长篇专号上发表作品了,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距离他上一次在《收获》杂志2004年第6期发表中篇小说《培养》,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不长不短,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足够用来成长为一棵大树了。对于普玄来说,过去这倥偬岁月里,都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这十三年,也是我在两个文学刊物当主编、副主编以及到鲁院当副院长,培训作家的一段时间。我近距离地观察着当代文坛,搜寻着普玄的身影。我看到,普玄更加显眼和勤奋了,他每年不断地向外推出新作,这些年陆续在《人民文学》《当代》《十月》《钟山》《花城》《小说月报·原创版》《清明》《中国作家》等最重要的文学杂志上,发表有中短篇小说几十篇,合计二百多万字,作品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中华文学选刊》《长江文艺·好小说》等刊选载多次,并获得了几个全国有影响力的奖项,日益成为中部省份的文学翘楚。
    但这十三年,我没有看到的,也不会想到,是他带着一个不会说话、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从五六岁一直带到十七八岁。这个重要情节,是我从他的这部非虚构作品中看到的。十三年过去了,这个孩子已经从儿童长成青年了,但还是不会说话。那么,这其中,又蕴含着多少动人心魄和忍辱负重的故事和生命的细节呢?普玄没有对外人道,今天,以这部作品说话了。
    读着这部十万字的《疼痛吧指头》,我常常猜想,这十三年,普玄背后的故事肯定还有更多。为了给这个孩子治病和进行每天的成长训练,他必须去工作,去做项目,投资,他必须和生活不断较劲。这就构成了普玄小说的复杂性——在生活的虎穴中,去摘取生活馈赠的玫瑰。也让他的小说有些与众不同。
    这十三年,他仿佛是一直背着一个沙袋在奔跑,负重前行,所以他不免踉踉跄跄,歪歪倒倒。但是我们看到,他像一个真正的男人,有着韧性和不服输的品格,最终一直坚持下来了。
    对于孤独症,我所知甚少。但这个词似乎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媒体上,出现在我们身边。孤独症或者说自闭症,到底是一种什么病、或者说到底有多顽固多难治,大多数人只是偶尔听说,或者是看了美国电影《雨人》《海洋天堂》,才能略知一二。但是普玄说,《海洋天堂》他看了一半就离场了。他看不下去,他说编剧肯定没有一个孤独症孩子,这到底隔了一层。
    可最后普玄终于写了这部非虚构作品。这说明,他有了充分的准备,这种准备不单是对生活的准备,而是历经十几年,已经有了充分的沉淀和底气,有了紧盯自身痛苦的能量,也有了对生命的更为澄澈的宽忍。
    普玄在这部作品里,向我们铺开了一个父亲全面诊断治疗一个孤独症孩子的过程。从最初发现孩子不会说话,到四处诊断并最后确诊,到西医、中医治疗和语言培训中心训练,我们看到了一个孤独症孩子诊断治疗的全部流程和他开口说话之难。是的,开口说话是最难的!对于一个有病的孩子来说,对于一个孤独症患者来说。开口说话,比登上天空还要难。
    我们读完这部作品才会明白,我们能张嘴就来、开口说话是多么幸运,我们能够交流通畅、谈笑风生是多么幸福;另一方面,儿童孤独症对一个家庭的影响又有多大?我们读完这部作品才明白,诊断,治疗,花费,请护工保姆,教孩子生活自理,以及不确定的未来……无穷无尽的问题,不断在消耗着一个家庭和家族的正能量和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基础。大多数被孤独症击中的家庭,都承受不了这种击打和消耗,最后分崩离析,最终放弃了治疗。
    但是,普玄并没有停止在这里,在这部作品中有着动人的叙述。作品分为三部分,在第二部分,普玄出人意料地离开了孤独症,而荡开一笔,开阔地写到了家族另外两个残疾人,写到了孤独症孩子的爷爷和大伯,写到了以孩子的爷爷奶奶为首的这个家族,几十年来正确地理性地面对和对待残疾的生存态度。这个家族是中国几十年来亿万个家族之一,是苦难深重的我们民族的代表家族之一,是被不幸反复击中、而有几个残疾人的家族之一。但是以爷爷奶奶为首的家族却坚持下来,而且不停地发展壮大。几十年里,奶奶的六个孩子考出了五个大学生,这五个大学生里,有博士硕士,其中有一个孩子,现在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还有一个是武汉一所大学的老师,再还有,出了普玄这个优秀作家。
    啊,这个家族,这个先后有几个残疾人的家族,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人生无常、福祸相依,什么叫阴晴圆缺、瑕瑜互见。让我们明白了,一个家族,一个时代,甚至一个国家,是如何在痛苦中,在扭曲中,在残缺中,一步一步走过来,发展起来的!
    普玄说,他写这部作品时多次失声痛哭,作为读者,我也多次停顿,哽咽,流泪,但是普玄并没有停止在这里,他不是只有生活素材和本相的作家,他运用了高超的非虚构写作技巧,把这部艺术化的非虚构作品带向了另一个方向,这又让人吃了一惊。
    普玄说,他的非虚构的写作技艺,来自两个外国作家,一个是美国的杜鲁门·卡波特,另一个是白俄罗斯的阿谢列克耶维奇。我对这两个美国和白俄罗斯作家也耳熟能详。在普玄的这部非虚构作品里,我看出了《冷血》《草竖琴》《二手时间》《锌皮娃娃兵》这些作品遥远的影响和传递过来的微火般的营养。那是人性的,面对时间耗损的巨大的凝视功能,那是爱化解一切困厄的能力。那是在技巧背后的人心的海洋的激荡。
    普玄去年带着一个采访团队,走访了中国几个省的几十座福利院,写了一本影响较大的纪实文学集《五十四种孤单》,这是他第一次涉足非虚构文学。这个第一次,创造了几个纪录,荣登腾讯、凤凰、新浪、百道等好书榜,四十多家媒体报道或转载。这说明普玄有写作非虚构作品的巨大能力,说到底,是他有一种抓住生活飞翔的能力。写非虚构作品,一是要有行动能力,能抵达事件、人和事实的核心,二是要有写作能力,要能组织起材料并使之成为伟大文学链条中的一环。普玄的这两种能力都有。
    普玄在这部非虚构作品里,没有停止在现实生活的故事层面,而是带着我们起飞,他通过孤独症孩子的开口说话之难,向我们展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的世界,另一个世界,我们并不知道,因为孤独症孩子的世界没有人可以说得清,这就给了普玄展现的空间,也展示了一个作家的想象能力。普玄向我们打开的这个未知的世界,那么美丽、热忱、充满希望和引人入胜。一个人面对患有孤独症无法治愈的孩子,不仅坚持下来了,还如此阳光普照,温暖如春,为什么呢?
    我第一次和普玄见面,是多年以前了,在湖北省的一个文学活动上,互相打了一个照面。他的相貌和他的小说是吻合的,他微胖敦厚,总在微笑。我们那时候还不知道他有这么多、这么深的痛苦,他的外表和作品,没有刻意呈现出来痛苦。这让我们明白了普玄的为人,他能忍辱负重,一贯低调为人,总把微笑和快乐带给别人,这样的人,总是能够将阴影转化为铺满了鲜花的墙面。
    普玄是有这个能力的,他在小说和日常生活中,都能将疼痛和委屈消化,转化为淡定和阳光。这话说起来简单,但要做到,却需要相当的修为。人们在事后会惊奇他的耐力,但是我们看完他的非虚构作品会明白,这对他不算什么,因为他的家族、他的生活,早已给了他更刻骨的磨砺。他的承受力来源于他的生活,也来源于另外一个方面,他是一个道家居士,也经常住在道观里读书和写作,面对苍穹,耳听蛙鸣,想着外面迅速流逝的时光和人世间的万象。所有这些,让他飞翔和升华,所以他总在笑,所以他的作品结尾总是那么美,那么温暖且充满希望。
    普玄是一个披肝沥胆的人,一个人能忍耐,就会释放出常人不及的能量。上帝让他承受一种苦难,让他背负一种重担,是在磨砺他的心志,这必然会赐给他另外一些东西,赐给他一双有力的翅膀,让他飞翔。这些年,普玄的内心里迸发着善的露珠,他致力于写作孤寡老人的状态,并在《钟山》《中国作家》等刊物发表了多部相关题材的作品,继续拓展着自己的写作题材。
    读着普玄的这部作品,我想起来,周国平曾写过一本《妞妞》,为一个消逝的孩子所写的纪念文本,也成了研究早逝孩子伤痛经验的经典文本。我又想起来,大江健三郎如何训练他的先天智力障碍的儿子大江光,直到有一天,大江光被大江健三郎培养成了一个能听懂鸟鸣和音乐,能作曲的音乐家,最终实际上是父子两人一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一过程在大江先生的散文集《康复的家庭》《宽松的纽带》里都有呈现。那么,普玄的这部《疼痛吧指头》,也将会是一部研究孤独症问题的绝佳文本,为世人所记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