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小说家,是我学生时代的梦想。读大学时我也写小说,还发表了几个短篇,写法上是先锋小说的路子,责任编辑说我语感很好。不知什么原因,后来就专心做起了文学评论。大概觉得像我这种资质的人,一生最多只能做好一件事情,若想创作和评论兼具,很可能将一事无成。 但我对小说写作的秘密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 我之所以认为小说写作也是一门学问——生命的学问,就在于小说既然是对心灵的勘探,必定要研究生命的情状,探求生命的义理,留意生命展开的过程,对生命进行考据、实证、还原、追问。看到了小说所共享的这个生命世界,研究小说才不会演变成单一的对知识、材料或写作技艺的解析,而会去体察作者的用心、细节的情理、灵魂的激荡,进而认识生命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最具体的细节、材料、经验,往往通向最内在的心灵。 我把这个写作原则概括为: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 这也是我经常说的文学的常道。相当长的时间里,它也是我一直持守的一种写作观念。 我据此给各地的作家班讲过课,鲁迅文学院在不同地方办的作家高研班,我讲过十几次,还给近二十个省的作家协会办的各类作家班讲过。这是和我在大学讲课完全不同的经验,它必须贴近写作的实际,掌握写作的方法,理解写作的进程,并且尽可能少用术语和概念。你不试着去理解写作的甘苦与秘密,也许可以长篇大论地做学问,作家们却未必买账。很多评论家学问很好,却很难赢得作家发自内心的尊敬,这是核心原因之一。 《成为小说家》(北岳文艺出版社2018年1月版)一书所收的五章讲稿,正是我近年给作家班讲课的部分实录,根据现场录音整理、修订而成。讲课只能用口语,且考虑到受众程度不一,举的例子只能是大家熟悉的,比如《红楼梦》、鲁迅、金庸、托尔斯泰、卡夫卡、莫言、余华,等等,这样一来,讲稿也就有了比学术文章更强的可读性。 我的老师孙绍振教授不久前给我来信说,他想提一个“演讲体散文”的概念,我深表赞同。孙老师是出了名的演说大家,他深阔的学问我学到的不多,其演讲风格我更难望其项背,但有一点是孙老师教我的,演讲要吸引人,必须多举例子。例子好比窗户,光是从这里透进来的。 多年来,听我讲过课的作家朋友们,也许早已忘了我讲过的观点,但很多人依然还会向我忆及我举的某个例子或我讲的某个小故事,这足以让我感到欣慰。 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懂创作的批评家,也希望自己能写一本作家愿意看的书。 这一本或许就是。 里面的篇章,由多个年轻的朋友根据录音整理成文,并分别由《花城》《天涯》《小说评论》等杂志刊发,对这些付出了辛劳的朋友和责编,我深表感谢。也要特别感谢北岳文艺出版社的续小强、左树涛二兄,没有他们的催促,这本小书也许根本不会面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