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文化时评 >

网络语言该不该“上标题”?

http://www.newdu.com 2018-01-05 人民日报海外版 卢泽华 参加讨论


    “网络语言到底要不要上标题?”笔者经常听到媒体同行的疑问。一方面,网络语言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幽默风趣,新潮时尚,与年轻读者“很对味”;另一方面,部分网络语言粗鄙庸俗,语法混乱,语义不清,缺乏界定,很多媒体编辑对网络语言“吃不准”。这背后折射出的,是网络语言是否该在大众媒体等正式语境中“登堂入室”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语言引起社会部分群体尤其是大龄群体的困惑。当眼花缭乱、日新月异的网络语言在年轻群体中广泛流传的时候,很多人对此却一头雾水,对流行语言“赶不上趟”。这不仅形成了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代沟”,也潜藏着文化断层的风险。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语言的演变》一文中说道,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有些字眼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他举例说,古代席地而坐,没有专门供人坐的家具,后来生活方式改变了,坐具产生了,“椅子”“凳子”等字眼也就产生了。
    事实上,今天许多网络语言跟古代的“椅子”“凳子”一样,都是新生事物和社会环境变化发展的产物,只不过当代人身在其中,因此产生出一些“新奇”“非正式”的感觉罢了。然而,无论是传统语言,还是网络语言,其功能都在于传播,不在于封闭;在于沟通,不在于隔阂。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语言应该在媒体、教育等正式语境中“登堂入室”,为整个社会所共享,而不应止步于部分年轻人的“亚文化”。
    如何共享?这是个问题。它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规范。
    网络用语是网民智慧的结晶,代表着当下网络生活的基本特征。同时,网络语言又是自发产生,动态变化的。这是网络语言有时不够规范,流于粗俗的一大原因。而对于“给力”“点赞”这类符合时代特点并已经广泛使用的网络语言,则应通过规范引导其健康发展。一方面,对于那些反映时代进步,展现正能量的网络语言,应该及时对其语义进行权威界定,规范其推广使用。另一方面,对于一些粗俗的网络语言,应该规定在书面、媒体等正式语境中避免使用。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规范并不应该是一次完工,一成不变,而应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演变不断调整,在变与不变中获得平衡。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规范”而限制了网络语言的生命力,让语言永葆生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