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去一位藏友家看书画收藏,我突然发现一些相声、影视、娱乐界的所谓“明星”书画藏品,占了其收藏很大比例。问通过什么渠道收集,他告诉我,或是通过拍卖,或是通过朋友转让而得,收藏价格自然不菲。就在他沾沾自喜之时,我给他泼了点冷水。 而今收藏市场确乎在一定范围内刮起了一股明星书画收藏旋风,尤其是一些有着大名头的明星,其书画价格飙到了不可思议的高度,不少二三线明星也跨界加入。事实上,正因为有人喜欢,明星书画市场的“肥皂泡”被渐渐吹大。为什么要说明星书画市场像“肥皂泡”?得说说明星书画兴起的轨迹。恕笔者直言,上述相声、影视、娱乐界明星,因为在所涉行当有了一点名气,觅得余闲,开始跨界学书画。从值得肯定的方面说,其中多少有些回归古典的向往,模仿旧时梨园行艺人崇尚书画传统的渴望,而个别人也的确学得像模像样;更何况艺术是相通的,习字练画,或也有助于提升其本行艺术技能、艺术涵养。然而终须看到,在众多明星挤往书画的“独木桥”上,有不少人或许就是来凑凑“数”、作作“秀”的,或者说,纯粹是借已有知名度,以书画再为自己“镀金”。更有甚者则是通过一些掮客、广告商别有用心的吆喝,搭车书画界名家大腕举办书画联展,将知名度和书画统一“打包”,让一些不明就里的粉丝和藏家“埋单”。 说有些明星凑数、作秀,是因为他们真正花在书画练习创作上的精力委实太少。只要通过媒体报道就不难发现,不少明星一年中难有大块时间练字作画,再看他们书画作品的质量就可知平日投入了多少力气。笔者曾对一些名头较大的明星的书画作过比较分析,发现在其还算坚持习画的前后10多年里,书画创作技能几乎没有多少长进,更遑论其他偶一涉猎者——充其量,有的明星只处在临摹、学习阶段,个别人甚至连临摹水平也勉强,凭此种质量还“蛊惑”粉丝们花大价钱收藏,这些明星们怎能不脸红? 演艺明星学点书画,既是纯粹的个人爱好,也可谓一种修心养性。但作品若要进入市场,就得讲“认真”二字,要对得起市场,要负艺术责任。一些明星仅凭艺坛名气便跻身书画市场,当他们手持质量平平甚至低下的“作品”硬去塞给藏众,作品拍卖价格远超所值,以至大大凌越那些书画界名家大师作品价格的时候,损害的绝不仅是粉丝和藏家的利益,还有中国书画的形象。练习创作中国书画,如同自己从事表演艺术本行一样,怎么就不需要潜心投入,可以速成?若非打发时间玩玩,真要想玩出点名堂和境界,难道不需要在业余时间里甘坐“冷板凳”,虚心向名家大师求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耐不住寂寞草成“名画”,果能成就大气候? 老一辈戏剧艺术大家如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程砚秋等都喜欢书画创作,都有很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其中梅兰芳擅长人物、花卉、山水,尤以仕女、佛像、达摩最拿手,其作品清丽秀雅、神形兼备,画如其人;荀慧生早年在北平拜名家胡佩衡为师,学习绘画,据悉,他每天演完戏后都要精心作画,翌日晨携画到老师家求教。他曾说:“借鉴国画艺术,融化在戏剧舞台上,更能丰富我们的艺术创造”。胡佩衡对他的绘画艺术评价很高,曾题词咏道:“性灵烂漫见天真,余事丹青妙如神。信是纤尘原不染,本是明月作前身。”尚小云自幼喜爱书画,曾得到众多名家指导,如陈师曾、姚茫父、亢兴北、溥心畬、王梦白、王雪涛、颜伯龙等。尚小云工书画,长于松、兰、竹、菊、灵芝等花卉,兼及山水,洒脱大方,韵味独特。程砚秋生平雅好书画艺术,早年师从著名书画家汤涤学习丹青和书法,画艺书艺大进。他在编演新剧之余,总是喜欢挥毫习书,凡有所求,无不酬应。尤其是他的书法,从老师罗瘿公指授影响,由魏碑入手,经长期研习而成,其书法作品工整得体,章法稳健,浑厚端庄,格调高雅,颇受人们的喜爱。然而,又有谁知,即便是像梅兰芳这般有深厚文化修养的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从书画艺术与市场的角度来评价,他有着超一流的京剧表演艺术水准,画作却只处于三流水平和三线市场价值。梅兰芳先生尚不过如此,我们当今的一些明星们呢? 收藏,特别是对于当代一些明星书画的收藏,藏家尽管可以也应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取向,但对收藏对象涉足中国书画练习创作情况充分了解和加以判断,是应有的审慎态度,特别是对有艺术水准追求、有投资回报考量、有收藏品增值企盼的藏家,必须同时考虑投资风险。想起多年前一位名头很多的明星作家一幅字曾拍到十多万元,可三五年后竟回落到几千元价格的惨境。这并不奇怪,说到底,这也是收藏市场特点和规律的生动反映——任何藏品都要经受时间的考验和淘洗,哪些藏品会留下来,哪些会遭淘汰,时间会说明一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