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又及年终。2017年,是中国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中国文艺评论开创新格局、踏上新征程的一年。这一年,文艺理论评论界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奋力开拓创新,文艺评论组织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文艺评论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理论评论的当下性、现实性进一步增强,可谓欣欣向荣、亮点纷呈。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评论发展方向更加明确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文艺理论评论界在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的过程中,对十九大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学理上和理论上的探讨。如何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如何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艺应当怎样回应新时代?这一系列问题成为文艺理论评论界的热议话题。 一年来,通过宣讲会、座谈会、研讨班、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文艺理论评论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和讨论活动,不断深化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理解。在10月31日文艺评论家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座谈研讨会上,文艺评论家代表一致表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批评的崭新局面。 在《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中国艺术报》 《文艺报》等多家媒体上,文艺评论家结合当代文艺建设实际,多角度多层次地探讨了十九大精神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的重要影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积极发声,发表了《面对新时代的艺术学学科建设——习近平文艺思想学习笔记》 (仲呈祥) 、 《理解新时代中国艺术》 (王一川) 、 《坚持“两创”精神创造新时代文艺辉煌》 (路侃) 、《文化自信:文艺“新时代”的重要标识》 (张德祥)等文章。文艺评论家形成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强调的“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等内容,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评论工作勾画出清晰的实践目标。 作为中国文艺评论工作的一名组织者,笔者真切地感受到文化自醒、文化自立、文化自强意识在文艺理论评论界蓬勃生长。面向未来文化发展和世界文化格局,文艺理论评论界要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是谁、我们在哪里、我们到哪里去”这样一个根本文化命题。今天的中国文化发展需要大力培育当代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形成完整系统的文化价值体系,而这个体系必须直面真正清晰的时代问题,回应时代精神的呼唤,必须形成科学、独立的理论范式以及强大的话语体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指导下,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越来越有信心以更开阔的视野、独立的审美文化优势,为未来人类文化价值体系重构贡献中华民族的力量、智慧和方案。 人才队伍组织凝聚力增强,初显矩阵效应 文艺评论界是思想活跃的地方,也是创造力充沛的地方。2017年,全国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的评论人才培养也可圈可点,如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上海戏剧学院“2017年影视评论研修班” 、河北省艺术研究所“杂技评论人才培养班”等,为文艺评论事业注入生机与活力。 团结培养一支热爱评论事业、德学兼备的文艺评论工作者队伍,是文艺评论繁荣发展的根本保障。无论是综合性的还是专业性的文艺评论家组织,其作用都日益凸显。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为例,成为联系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团结会员、凝聚会员的前沿阵地,倾听评论家意见诉求的前端触角,是协会工作的宗旨。为努力发挥文艺评论“国家队”的作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在健全全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系统工作交流沟通机制,提升评协组织与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建设各艺术门类专业委员会以及搭建体制外文艺评论工作者服务平台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绩。 2017年第三届中国文艺评论年会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的理论、青年工作、戏剧戏曲、书法篆刻、民族民间、艺术产业研究、视听、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网络文艺10个专业委员会代表,就各自领域的热点、难点、焦点、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展开评论。回顾一年来各艺术门类的重要创作、重要事件,中国文艺如繁花似锦,对于构建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各种方法论互相碰撞。 青年是中国的未来。在文艺评论队伍中培养“领军人物” ,为青年文艺评论工作者提供更好的展示风采的平台,这成为包括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在内的各研究机构、协会组织、高等院校的工作重心。今年7月,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着力打造的培养文艺评论青年领军人物品牌项目——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在哈尔滨开班,专题研讨“中国传统艺术境界与现代性呈现” 。学员表示,跨界的学习交流所产生的火花,点燃了他们进一步前行的动力。 这是一个出理论、出思想的时代。只要给予我们的人才足够的滋养,可以想见未来中国文艺评论事业会拥有更多的领军人物——他们有着强烈的时代问题意识,善于从文艺评论、文艺理论甚至美学领域捕捉和挖掘时代问题,把一些具体的、零散的表面问题不断提升凝聚成理论问题来思考,先解释,再解决,为建构具有说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的理论框架打下坚实的甚至可能承前启后的基础。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中国文艺评论人才队伍的建设拓展出区域发展新空间,文艺评论工作更加务实,与社会发展的步调更加一致,文艺评论人才的成长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对文艺、对社会的观照也更加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如,今年6月在浙江杭州举办的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已经进行到第三届,与会的近40位青年文艺评论家立足中国网络文艺发展现状、时代机遇与责任,就推动繁荣我国网络文艺相关问题深入开展思想论辩,还面向全国青年网络文艺评论家和工作者发出倡议书,彰显了当代青年文艺评论家的时代担当。11月,第二届中国文艺“长安论坛”在陕西西安举办, 40余名全国文艺理论评论家围绕“中华文化传统与当代艺术语言创新”主题展开深层次、全方位交流与探讨,大家为如何在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门类以及文艺理论领域进行当代艺术语言的创新建言献策,期待能够赋予中华文化新的生机和活力,创造出真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话语体系、学科体系和评价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 集中攻关、夯实基础、蓄积后劲 2017年,文艺理论评论界围绕重大问题集中攻关,对重点文艺现象、文艺作品的当下性、现实性的评论研究成为热点。电影题材多样化与电影产业繁荣发展专题研讨会、春晚语言类节目研讨会、戏曲像音像工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研讨会、军事题材与英雄主义影视创作研讨会等陆续召开。文艺理论评论界以“文艺评论与中华文艺的创新发展”“艺术理论的中国视角”“艺术与科学”等为议题,分享了各艺术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产生了更多具有穿透力的真知灼见。 8月在哈尔滨举办的第九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上,大家溯民族精神之源流,辟与时俱进之新路,共商创中华文艺新辉煌之大计。11月24日至27日,“艺术理论的中国视角”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筹备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从理论与方法上梳理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论资源,探讨了当代中国艺术理论从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汲取力量的方法和路径。 在文艺理论评论界,文艺评论基地的影响力日益增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的22家中国文艺评论基地结合自身特长和优势,加强各基地的联络沟通,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评论活动,并在“ ‘粤港澳青年文学’形成”“新全球化语境下艺术教育格局的重构”“数字时代文艺评论的转型与创新”等课题研究上取得进展。 除此之外,文艺评论工作还呈现出一些新气象,可以大致归纳三点: 一是专业文艺评论开始尝试对文艺创作的先行介入,对如何发挥正确的引领作用、助推文艺家创作出老百姓喜欢的艺术精品,作出了值得总结的实践探索。如,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筹划拍摄了人物专题片《青衣张火丁》 ,在项目启动研讨会上,熟悉国际传播、戏曲人物塑造、纪录片创作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给予专题片更加贴近实际且操作性强的建议。专题片播出后,在社会上反响良好。12月,电影《周恩来与乌兰牧骑》剧本创作研讨会上,文艺评论家和电影主创团队深入交流,对于“乌兰牧骑”这个饱含草原生命热情、融会红色基因血脉的重要题材,都以最严肃认真的态度去拥抱它、理解它、书写它,为打造一部能够自豪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文艺作品奉献思想。 二是文艺评论进一步走出象牙塔,以采风等形式,从现实中寻找文艺评论的当代价值。“文艺评论家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研讨及红色采风活动” 12月13日走进上海,文艺评论家在参观中共一大、中共四大会址之后,对“如何将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进行了自由深入的交流。大家认为,文艺家要更加深入地掌握素材,要和党史专家积极互动,注意汲取最新的思想学术成果,创作要对红色记忆事实的艺术加工转向对红色基因的追问,让更多的年轻人通过积极正面的、有感染力有细节的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去理解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 三是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在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之后,仍然葆有写作的真诚和负责的态度,佳作迭出,充分发挥了文艺评论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在第二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中,著述如《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述(1979 - 2015) 》是对以往电影研究中较少系统评论的表演艺术的一个全面补充, 《新世纪农民工书写研究》具有填补空白的时代价值。另外,探讨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内涵范畴及其未来机遇、舞蹈剧场中前沿科技创作观念探索、 VR影像叙事、基层院团在传承保护地方戏中的作用、 “网络综艺”当前价值症候探析等话题的优秀文章,都让中国文艺评论紧扣时代的脉搏,有助于文艺创作实现进一步跨越。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呼唤着更多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文艺评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的文艺评论也要去适应新形势、新需求。在这样的新时代背景下,一方面,文艺评论家要做到“学者、作者、读者”三者统一,以及“学术、艺术、技术”三术融合,另一方面,要充分学习消化已有的文艺理论资源,让我们的理论思维往人类精神最深处走,致力于构建坚实深刻的理论框架。 当代中国文艺评论需要拥有真正的文化自信和艺术自信,我们既要正视中国古典文论的话语优势,又要让自己具备强大创造力。我们要去的地方不在过去,不在令人迷恋的传统,我们要去的地方在未来,在远方。中国文化要大放光彩,一定是在未来人类的文化价值体系建构中找到自己的路径和位置,为人类文化贡献伟大而独特的力量。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应该直面挑战、问题和困难,增加洞察和构建能力,为当代人类文化发展提供具有时代感、具有未来生成能力的理论支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