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音与言语科学重点实验室主办的“语音、语言与大脑“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开幕式由实验室主任李爱军研究员主持,语言所所长刘丹青研究员致辞。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美国俄亥俄大学、美国中阿肯色大学等科研院所和国内外高校的学者在论坛中就言语认知、言语病理和大脑疾病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语言所所长刘丹青研究员主要就三方面的内容作了大会致辞。 第一,十九大的精神之一就是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本次研讨会很大程度上就践行了这一精神。语言所虽然长期以来以语言学的本体研究,尤其是汉语的本体研究为主,但也一直在推动语言研究成果为社会应用服务,把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目标之一。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包含了对美好语言生活的向往。社会中存在着很多由于各种各样的障碍引起的语言障碍患者,他们不能像普通人一样表达出自己简单的想法和要求。用语言学的专业知识来为社会上有语言生活方面困难的群体提供专业有效的帮助,符合把研究服务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宗旨。 第二,从专业方面来说,本次研讨会是非常有意义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结合。这种交叉结合不仅仅是一两个学科之间的关系,更是在学术史的大格局上体现了学术发展的潮流。人类科学发展经历了两个方向不太相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侧重于学科的分工分类,这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系统化、精细化、专业化。现代科学就是在这种分工越来越明确的情况下向前推进。但是到了一定的阶段,学科之间的关联互动不但发生在具体的学科之间,也发生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大领域间。本次研讨会就体现了这样一个精神。随着语言学的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语言学理论假设可以从脑神经科学方面得到证实或者证伪。作为人文学科里面处于跟自然科学交界的前沿学科,语言学的知识需要与脑科学这样的现代技术相结合。 第三,大数据计量和脑科学是当下最受关注的两大领域。很多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的联合体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脑科学计划。大数据的研究对于语言学的促进,更多的是从定量的方面,它能揭示的更多是科学所追求的一种相关性。但是相关性还不是最终的目标,语言学的最终目标是要揭示人类语言的一些因果关系和机制,这些就需要脑科学、神经语言学在定性方面的知识。 语言研究所语料库语言学研究室顾曰国主任的报告《DAT (dementia of Alzheimer type) 知识本体构建》,以阿尔茨海默型痴呆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从研究设计、静态传世知识构建、动态临床诊断知识获取以及面临的挑战四个方面,为我们介绍了其在研究老龄化与语言蚀失领域所取得的成果。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梁丹丹教授的研究《情绪强度影响下汉语高功能自闭症儿童情绪韵律识别研究:基于情绪维度理论的视角》,揭示了汉语高功能自闭症儿童情绪韵律识别的认知机制,特别是强度对其情绪韵律识别的认知机制的影响。 北京大学中文系吴西愉副教授的报告《注意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初探》,通过眼动实验,考察了语音、文字和图片三因素对注意力分配的影响,发现语音的工作记忆力同样影响注意力的分配,这三者影响从大到小为:语音>文字>图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