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思维技巧与华文教学 谢世涯 林时 摘要 英国剑桥认知研究中心主任爱德华·德波·诺认为思维是一种技能,是可以通过有效的途径加以训练的。他在《柯儿特思维教程》(The CoRT Thinking Programme)中,阐析了一系列的思维技巧,每个思维技巧各代表一种思考操作的方法。如果教师能够应用这些方法来教华文,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华文的兴趣,还能够提高他们用华文来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本文首先诠释柯儿特一系列的思维技巧的原理和用法,接着是配合新加坡课程发展署编纂的中学华文教材,征引其中的篇章,举出实例说明在听、说、读和写中,如何教导学生学习这些技巧,务使学生能够掌握个别的思维技巧,也能够综合起来应用这些技巧。换言之,本文希望学生通过学习华文,也学习了认知思维技巧,通过学习认知思维技巧,更有兴趣地去学习华文和掌握华文,以收一举两得、两全其美之效。 本论文曾发表于“世界华文教学研讨会”,1990年12月27至29日由新加坡华文研究会主办,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 一 引言 英国剑桥认知研究中心主任爱德华·德·波诺指出,思维是一种技能,是可以通过有效的途径加以训练的。他在《柯尔特思维教程》(The CoRT Thinking programme)中,阐析了以下七个基本的思维技巧:考虑利弊(PMI);找出有关因素(CAF);推测后果(C&S);确定目标(AGO);权衡轻重缓急(FIP);探求其他选择(APC);参考他人的观点(OPV)。每个思维技巧各代表一种思考操作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一般人来说并不陌生,只是常人没有那么系统地运用吧了。掌握了这些思维工具,就可以更有效的用来分析、讨论问题。 本文尝试把柯尔特的思维工具介绍到华文教学中去,如果老师能按部就班的应用这些思维工具来教华文,当能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华文的兴趣。这样不但能提高他们用华文来思考的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用华文来表达的能力。 有点需要事先说明的,因为是初次介绍柯尔特的思维工具,不得不化多点篇幅来说明这些思维工具的原理和用法。至于如何紧密地配合华文课来进行教学,也只能摘要式的提出来和大家砌磋,何况留有余地让老师去发挥,创立更活泼新颖的教学法,该是本文抛砖引玉的结果,这对我们将是最大的欣慰与鼓舞。 二 七个基本的思维技巧与华文教学 以下先逐一阐析柯尔特的七个基本思维技巧的用法,然后配合有关华文教材和教学方法,分别论述在华文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些思维工 具来进行昕、说、读和写的教学。 (一)考虑利弊(PMI) 对于一项事情或问题,对于一个主意或建议,在没有做下判断以前,事先分析它的利弊得失、是非正反两面的因素,以及找出无利也无弊但却有趣的因素,然后才做下决定。这样就可以养成冷静和客观的态度来处理事情,不至于因个人的好恶或因一时的冲动而妄下判断。 例如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为青年人提供一个专用电视波道。 好处 1.有更多适合青年人的电视节目。 2.可借这个波道为青年人提供更富有教育意义的节目。 坏处 1.青年入将化大多时间观看电视。 2.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可能加深。 有趣 1.家庭中会不会因子女和父母争看电视而引起纠纷? 2.需要购买第二架电视机吗? “考虑利弊”虽然很简单,但要养成对任何事物都能从三方面进行客观考虑的习惯,特别是对一件你所厌恶的事物,也要考虑它的长处,这就要经过训练了。“考虑利弊”的英文代号是 PMI,是取英文 Plus,Minus 和 Interesting 三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拼写而成的。 利用“考虑利弊”这个思维工具来教华文,可训练学生有系统地考查有关事情的正反、得失,以及有趣等三大方面的意见。也就是说,鼓励他们更全面的去看待问题,而不要只是从狭小的、片面的或个人好恶方面去考虑事情。例如配合课文的教学,当教完《交笔友》(EC3.1)这篇课文后,可令学生写封信给远方的笔友,略述新加坡概况,要学生写出新加坡的优点和缺点,以及有哪些令人感到有趣的地方??当然,也可用作说话教学,把学生分成小组来讨论新加坡的优缺点和有趣的地方,各组并按以下的方式作记录: 1.说出反义词:饭水思源→忘恩负义。 2.由褒义词说出贬义词:果断→武断。鼓励、激励→怂恿。 3.由贬义词说出褒义词:勾当→壮举。 至于有关价值观念和道德教育的教材,也可利用这个思维工具来进行教学,借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例如《新潮儿女》(EC20.1)写张小意还差几个月就念完中四了,但由于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结果无心向学,终日爱打扮,沉迷于热门歌曲,常泡舞厅、夜总会,变得很新潮,她还向朋友夸耀享受新潮的好处:“新潮有什么不好? 新潮就是豪放,新潮就是自由!”也许张小意只看到新潮带给她眼前的好处:豪放、自由、享乐,但荒废学业,以后将给她带来哪些弊端呢? 她却没有考虑到。若让学生用“考虑利弊”这个思维工具,对这课题展开讨论,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说,讨论后令学生口述或笔录下来。 (二)找出有关因素(CAF) 当你对某项事物必须作出选择、规划、判断或付诸行动的时候,总是有许多因素需要加以考虑。假如你忽略了某些因素,你的决定表面上看起来可能完璧无瑕,但日后却发觉错误层出不穷。所以“找出有关因素”不但要考虑那些显而易见的因素,还要探寻那些隐藏不露的因素,这包括影响个人的因素、他人的因素和社会的因素。在进行考虑有关因素时,应把所有的因素胪列出来,而且经常这么问:“还有遗漏其他什么因素吗?”概括说来,“找出有关因素”的要点是力求考虑周到,避免遗漏。 例如有个大城市,法律规定新的大厦必须在地下层建造宽大的停车场,好让在该大厦工作的人员停放汽车。但不久后当局发现这条法律是不当的,只好加以撤除。什么原因呢? 因为当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提供宽大的停车场,鼓励人们驾车上班,带来严重的交通问题。 又如有个农夫到警察局报案,说他的母鸡不生蛋,警长听后哈哈大笑,把农天赶了出去。这警长自以为聪明,沾沾自喜的把这个案件当作笑柄。后来这案件被他的上司听到了,便骂他道:“笨蛋,难道你没考虑到蛋是被人偷了的吗?”警长这才恍然大悟。可见有些事物你自认为考虑得很周全了,但旁人却能指出一些你意料不到的东西。“找出有关因素”的英文代号是 CAF(读为 kæf),由 Consider All Factors 缩写而成。 《中学华文教材》有一篇《片面和全面》(EC8.4),大意说鲁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一个爱学习,一个喜欢施舍穷人,鲁君不知哪位比较适合继承王位,请教于墨子,墨子回答说:“只是片面地观察他们的行为,是很难决定谁该做国君的。”他指出“应该从各方面观察他们的行为,以确定他们的心地是否善良,志向是否远大。”此为“找出有关因素”最贴切的诠释,学生掌握了这篇课文的主旨,实际上就等于掌握了“找出有关因素”这个思维工具。即我们看问题,应该照顾全面,不可以偏盖全。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可继续向学生发问:做一个国家的君主,应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口述有关条件后,再把有关条件书写下来。 “找出有关因素”这个思维工具的重点是训练学生养成认真、细致和有系统地观察有关事物的各种因素。观察的方式,可以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近到远,从上到下,或按时间的先后顺序等等。例如一篇名为《我国的老人问题》(EC28.4)的课文,指出造成老人问题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困难、健康欠佳和心理负担三大方面。为了加强学生的思考力,令学生深究:除了这三个主要因素外,还有其他什么因素吗? 又如配合本篇课文的教学,令学生做一篇名为《如何解决我国的老人问题》的作文,则可针对造成老人问题的因素,拟定提纲,逐一提出解决老人问题的办法。 (三)推测后果(C&S) 对于一个行动、计划、决策、规则或发明等事项,我们要考虑它的后果或影响,这个思维工具就简称“推测后果”。“后果”在这里是中性词,而不是贬义词。有些事情所产生的后果或影响是立竿见影的,有些则要经过一段时日才可看出它的结局。有些事物的后果,短期是好的,但长远的影响却是坏的。例如有个人把兔子介绍到澳洲供他的朋友作为打猎的对象,眼前的后果是好的,因为他的朋友可享受猎兔的乐趣;短期的后果仍然不错,因为兔子提供另一种肉类的来源;中期的后果可变坏了,因为兔子繁殖非常快,已变成有害的动物;长期的后果则不堪设想,因为兔子扩大繁殖到全澳洲,大量损害农作物。 “推测后果”的英文代号是 C & S,是由 Consequence 和 Sequel 缩写而成。 对后果各个时期的划分,并没有固定的年限,应根据各事物的情况来斟酌,灵活处理。例如我国在建国初期,当局推行家庭计划,口号是“两个就够了”。推行的结果,短期是好的,因为孩子可以得到更良好的照顾,中期也相当不错,因为“生育越少,享受越多”,国民的生活水准大大提高了。但经过二十年以后,这个计划却露出弊端了,人口逐年下降,出生率不足以替代死亡率,如果不设法及时纠正,鼓励国民多生育,势将造成人口负数增长,后果就堪虞了。 又如一篇介绍爱因斯坦生平事迹的《不朽的爱因斯坦》(EC33.4),文章在最后部分写道: 有人曾问爱因斯坦:第三次世界大战一旦暴发,地球上将会出现一种怎样恐怖的景象? 他回答说不知道,但却断言:第四次世界大战暴发时,交战双方将只能用双手和石头。 为什么第四次世界大战时,人类只能用双手和石头交战呢? 因为如果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毫无疑问是一场惨绝人寰的核子战争,一切文明将在一夜之间全部被摧毁,人类将回复到石器时代,所以只能用手和石头来作战。同样的,在《毛遂自荐》(EC24.4)中,毛遂之所以能自我推荐,是因为他预测到只有赵国和楚国联合起来,才有足够的力量抗拒秦园的侵略,所以他以过人的胆识,挺身跟平原君一同去见楚王,机智的向楚王陈述联赵抗秦的利害关系,结果楚王答应跟赵国订立盟约,共同抗秦。 (四)确定目标(AGO) 这个思维技巧是确定做一件事情的目标。有时候,你做出某件事情或对某种情境做出反应,是出于习惯的,因为人人都如此,所以是很自然的,这是“因为”的理由。但有时候你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做出一件事情,这是“为了....”或“以....为目的”而做,这两种情况都有各自的目标。如果你明确知道你的目标,对如何完成那件事情是很有帮助的;如果你对他人心目中的目标也清楚,对了解他人的行为或看法更有莫大的帮助。例如有位父亲对他的女儿很是生气,于是就加倍增加她女儿的零用钱,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的目的也许是: 1.因为他的女儿曾偷窃别人的钱。 2.因为他对女儿生气后感到歉意。 3.为了表示他生女儿的气,但仍然疼爱她。 4.为了让他女儿可以常去看电影,避免跟家人闹情绪。 5.为了下次跟女儿生气时可以扣除她的零用钱。 以上第一和第二点是“因为”的理由,第三点到第五点是“为了....”而做。又如有位发展商盖了一座新的购物中心,他的目的也许是:为了公司和自己能赚钱;为了盖一间成功的购物中心;为了迎合未来的顾客;为了配合有关当局的发展计划;为了显示他的成就而准备受邀在别的地方盖更多的购物中心。“确定目标”的英文代号是 AG0,是 Aims,Goals 和 Objectives 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 “确定目标”的重点是要思考者确定一个行动的目的。所以要问清楚这个行动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要完成什么?要得到什么?有了明确的目标,有助于思考者作出决策,拟定计划,使一个行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容易成功。 华文教学在讲解课文时,要教导学生如何掌握课文的主旨大意,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要教导学生如何审题立意,然后才能布局谋篇;对于阅读与理解的教学,为某段或某篇文章标出题意或题目;在新闻教学时,为某一小则或某几个大段标出明确而又引人注目的标题,凡此种种,都可说是属于“确定目标”的范围。 例如某家报纸为一位服务精神可嘉的德士司机标上《最有礼貌的德士司机》,这篇新闻是这样写的: 昨天上午十一点左右,章德仁驾驶德士经过汤申路上段一座购物中心的时候,看见路旁有一名坐着轮椅的残缺人士向他招手。章德仁把车子停了下来。他把这名搭客扶进车子里,然后把他的轮椅折叠好,放进行李箱内。 章德仁按照他的指示,把车子开到大巴窑中心去。到了目的地,车子一停,这位残缺搭客竟然自己开了车门,走到车子前面,跟章德仁握手,说:你的服务精神实在太好了,恭喜你当选为今年度最有礼貌的德士司机。 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使章德仁感到非常惊讶。原来这位搭客是车辆注册局长乔装的。………。” 根据以上的文字,标上《最有礼貌的德士司机》是否贴切? 首先可用“确定目标”来考查礼貌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最有礼貌的条件又是什么?如此层层剖析,上述的新闻冠以《最有礼貌的德士司机》,看来是不很恰当的,因此可因势利导,用随机教法令学生及时在口头上或笔头上另行标出标题。 又如《第二次考试》(EC35.4)写陈伊玲参加音乐学院的入学考试,初试时成绩十分优异,令主考者赞叹不已,但在复试时,陈伊玲却令人大失所望,她的“声音发涩,听起来前后判若两人。”苏林教授想了解原因,亲自到她的住所访问。结果发现: 两三天前,附近因为台风而造成电线走火,发生一场火灾, 好多人家因此流离失所。陈伊玲为了协助安顿灾民,忙了整夜没 有睡,结果影响了嗓子。第二天刚好是她去参加复试的日子,所 以表现非常令人失望。 苏林教授了解情况后,于是决定录取她。 以“确定目标”这个思维工具来看,苏林教授显然是站在提挈人才、奖掖后进的观点录取陈伊玲,当然未可厚非。但如果站在建立与维护公平、公正的制度来看,因为目标不同,决定也可能不同。例如以新加坡的情况来说,新加坡学生的会考、入学试、教师与公务员的选拔与晋升,无论面试或笔试,都是根据受试者实在的能力表现,由有关的主考者共同评估决定的,这样才能确保公平与公正的制度得以长久维持下去。像上述因救灾而考试成绩“却令人大失所望”,但主考者却破格录取的做法,也许适合别的国家的国情,但是否适合新加坡的国情,可根据“确定目标”这个思想工具来拟制问题,让学生讨论。 此外,还可以拟制这样的题目让学生讨论。音乐学院的院长要寻求第二参考意见,假设你受邀成为评估者,当你聆听了陈伊玲的复试录音带后,发觉她的“声音发涩,听起来前后判若两人”,“表现非常令人失望”。试根据“确定目标”写一份报告,最终你建议录取还是不录取?为什么? (五)权衡轻重缓急(FIP) 有些事情比别的事情更紧急,有些因素比别的因素更重要,有些目标比别的目标更迫切,有些影响或后果比别的影响或后果更重大,当你面对这样的情况,对众多的观点经过分析后,就得衡量哪些是最紧急的,哪些是较次耍的,以便从最重要的项目中去处理有关问题, 这个思考方法就命名为“权衡轻重缓急”,英文代号是 FIP(读为 fip),由 First Important Priorities 缩写而成。例如有人向你借钱,你得考虑这些因素: 1.你有那笔款项吗? 2.你可以借出那笔款项吗? 3.你信得过向你借钱的人吗? 4.借款人什么时候能把钱还给你? 在这四个因素中,很显然的,第一个因素是你应优先考虑的,如果你没有那笔钱,其他的因素就不必考虑了。“权衡轻重缓急”是建立在前面论述过的四个思考方法之上,即对一件事情,应先“找出有关因素”,由众多因素中“考虑利弊”,然后“确定目标”或“推测后果”。例如在选择职业时,你也许会考虑这些因素: 1.薪金和津贴。 2.发展或晋升的机会。 3.将和怎样的人相处。 4.工作环境。 5.上下班的交通问题。 6.工作的兴趣或满足感。 这六个因素,你也许回不能样样都满意,但可从你认为最重要的三个因素中做下决定。因此,一件事情的重要性,并没有绝对的标准,要看实际情况。某个人认为是最重要的,可是在另外一个人看来,也许是无关紧要的。概括说来,“权衡轻重缓急”这个思考方法,是要思考者对一种情况的某些因素或意见作出评估,把这些因素或意见按照重要性排列,优先处理你认为最重要的,以免凭个人的喜恶而作出片面的、主观的判断。 又如有篇课文《大公无私》(EC13.3),写晋国的祁奚向晋平公推荐解狐去担任南阳县的知县,晋平公感到很惊讶,问道:“解狐不是跟你有私怨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呢?”祁奚回答说:“你只问我谁比较恰当,可没问解狐跟我的感情怎样呀。”祁莫在衡量国家利益与人才重于一切后,个人私怨就微不足道了,所以向晋平公推荐了解狐。 在课文讲解或阅读理解时,往往遇到有些文章有几个事件并立,但文章的主旨并不等于这几个事件的总和,“权衡轻重”可帮助学生对这些事件作出评估,引导学生从最重要的事件去着手分析,这样就可以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或主旨,例如《同一个地球》(EC36.3)共分六大部分来写地球上的六大事件: 第一部分,写地球之大,我们穷一生也不能走遍。 第二部分,进一步写地球实在太大了,有些地方还是黑夜,另一 些地方却还是白天。 第三部分,写地球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使地球变得多姿多彩。 第四部分,写就是同个季节里,地球上各个地方的气候也不完全相同。 第五部分,写地球上有人过着高度文明的生活,另一些人却还生活在落后的原始时代。 第六部分,写同一个地球上,有人过着锦衣玉食、穷奢极侈的生活,坐享荣华富贵,有人却衣不蔽体,食不糊口,生活在贫病交迫、水深火热之中。 根据“权衡轻重”来分析,文章的着重点显然是在第六部分,这也就是本篇的中心思想,作者写出人类虽然同住在一个地球上,可是,有的人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有的人却三餐不继,贫富悬殊的现象,令人感慨万端,所以作者不禁要悲天悯人的问道:对于这样的事实,跟他们呼吸同一种空气的我们,会有什么感想呢? 此外,在一个段落里,有的句子对全段的内容起着概括性的作用,“权衡轻重”可帮助学生选定这种句子。但有时在一个段落里并没有直接表示段意的句子,则“权衡轻重”可帮助学生在段落中找出关键性的词语。当在一段里有几层意思时,其中有主有次,“权衡轻重”则帮助学生分析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总之,“权衡轻重”思考法,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把握要旨,概括段意掌握层次,对语文的教学,起着积极的作用。 (六)探求其他选择(APC) 在你做出抉择或采取某项行动之前,可能觉得已经想得非常周到和很完美了,再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可选择了。但是,如果你再仔细想想,也许还可以想出其他可行的办法。对一个事件的看法也是一样,也许你觉得一切解释都很明显,一目了然。但是,如果你再仔细研究一下,可能发现还有更多其他的解释。例如在沟渠里有一辆汽车,司机死在座位上,你认为有以下各种可能: 1.司机心脏病猝发。 2.轮胎被戳破。 3.机件失灵。 4.司机喝醉酒。 5.司机为了闪避一辆车。 6.司机突然被蜜蜂螫伤而失去平衡。 7.司机睡着了。 8.司机被人谋杀后连人带车被推入沟渠。 但如果你再想一下,你也许会认为:可能是司机自杀;发生严重的车祸等等。“探求其他选择”的英文代号是 APC,是取 Alternative, Possibilities 和 Choices 三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拼写而成的。 “探求其他选择”是要思考者集中精力,去探索其他可能的选择、解释、办法等等,特别那些不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当一件很明显的事情,要你再作深一层的思考,不是一般人愿意去做的,这需要苦心孤诣、乐此不疲的去进行。那些越是不明显的,就可能是最佳的选择。只有抱着打破沙锅问到底和不断的穷源探索,才能达到最佳境界。 总之,前面提到的第二个思考法“找出有关因素”,是要思考者力求考虑周全,避免遗漏,而“探求其他选择”是要思考者从众多明显的、完美的解释或选择中,继续探求更佳的解释或选择,力求尽善尽美,精益求精。 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EC11.4)写作者几个姐弟把屋后的空地辟成花生园,不久花生有了收获,在庆祝会上,父亲要他们说出花生的好处,结果有以下这些看法: 1.姐姐认为花生的味道很美。 2.哥哥认为花生可以制油。 3.作者认为花生的价钱便宜,无论任何人都可以用贱价买它来 吃;都喜欢它。 以上这些都是落花生显而易见的好处,然而做父亲的却能够从隐藏不露的地方说出花生可贵的特点:“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挂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生羡慕的心;它只把果实埋在地下,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的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必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这也就是本篇的要旨,说明做人要像花生那样朴实,但求有用,不必讲究外表的美观,自炫其才华。《落花生》以比喻法说明为人所不知的好处,正是“探求其他选择”最好的诠释。 在分析课文时,可以教导学生利用“探求其他选择”来分析写作技巧,并学会掌握这种技巧。例如陈之藩在《失根的兰花》(EC40.4)里写道:“古人说,人生如浮萍,在水上漂流不定,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没有去国怀乡之苦。”等到他离开国土旅居美国后,经年累月漂泊在外,“人生如浮萍”已不足以形容他远离故国和颠沛流离的痛楚,改用“人生如柳絮”来形容,他进一层写道:“浮萍总还有水流可以凭借;依我看,人生如柳絮,飘零在这万紫千红的春天。”除了人生如浮萍,人生如柳絮以外,还有什么事物可用来比喻人生呢? 也许可以引导学生说出这些词语:人生如梦、人生如朝露、人生如过往云烟、人生如白驹过隙、人生如寄等等。这种改变说法的方式,也可以用在句型的改写或操练上,例如: 1.球迷像潮水似的从四面八方涌向体育馆去。 2.球迷像蜜蜂似的从四面八方涌向体育馆去。 3.球迷像蚂蚁似的从四面八方涌向体育馆去。 4.许许多多的球迷从四面八方涌向体育馆去。 5.成群结队的球迷从四面八方涌向体育馆去。 6.成千上万的球迷从四面八方涌向体育馆去。 以上一至三是比喻的说法,四至六是直接的说法。他如令学生由陈述句改写成疑问句或反问句,也是这个思考范围,这里就不再举例了。在词汇教学时,可用“探求其选择”,鼓励学生尽量搜寻在其他课文里已学过的词语,或用熟词义来解释新词语,使学生有机会复习并巩固旧词语,同时又能吸收与掌握新词语。例如学生在新课文里看到“拆烂污”一词,如果他在脑海里能探寻到他曾学过“敷衍塞责”, 就可用这个近义词来解释“拆烂污”,类似的例子还有这些: 夸耀→炫耀 黎明→拂晓 全力以赴→破釜沉舟 狂妄自大→目空一切 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莫名其妙 在作文批改方面,督促学生自我修改文章,也是“探求其他选择”的范围。学生若能养成自我修改文章的习惯,在把作文交给老师以前,尽量争取时间自我批改和润饰,当可减少错别字,避免用词不当和语病等,务求内容充实而行文畅达。 在说话教学方面,尤其是辩论式的说话教材,也可用“探求其他选择”来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和辩驳能力。例如在《一场有关生产力的辩论》(EC35.1)里,辩论队的正方认为:提高生产力是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唯一途径,当然,反方就必须坚决认为:提高生产力不是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惟一途径,并尽量探求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途径有哪些? 可通过以下各点展开辩论以驳倒正方: 1.政府必须提供优惠条件吸引外资。 2.积极开拓国外市场。 3.进行区域经济合作。 4.良好的社会纪律。 5.爱国心、责任感和敬业乐业的精神等等。 (七)参考他人意见(OPV) 在许多思考的情况中都包括了其他人。其他人在某情况中对有关因素、后果或目标,都有他们的看法和不同的观点。有时候他人和我们同在一个情况下,看法也会悬殊。因此,能够了解他人的想法或对事物的看法是很重要的。“参考他人意见”就是要你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来考虑有关问题。大家在思考时,也许考虑不同的因素,看出不同的后果或影响,确定不同的目标,权衡轻重缓急等等,其英文代号是 OPV,由 Other People’s Views 缩写而而成。了解他人的想法,对解决问题是很有帮助的。事实上,所有思考操作都可以站在不同人的立场来进行。例如一个父亲禁止他的十三岁女儿抽烟,若站在他女儿的立场,她可能认为: 1.她只是想尝试,因为她所有朋友都会抽烟,她不甘示弱也要表 现一下。 2.她迟早要拿定主意,抽烟还是不抽烟? 她想替自己作个决定。 3.她认为抽烟并没有多大害处。 但是,站在父亲的立场,他却认为: 1.抽烟危害健康。 2.浪费金钱。 3.味道难闻。 4.表示他没有好好地教养自己的女儿。 5.她年龄太小,还不能像成人一样由自己作主。 以上的问题,如果做父亲的能站在女儿的立场想想,或做女儿的能站在父亲的立场想想,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因为“参考他人意见”可以把双方的看法拉近,增进互相了解,避免武断和自私。 总之,要了解他人的观点和想法,应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立场进行思考,“参考他人意见”就是为此而设的一个思考操作。例如有位发明人发明了一种制造布料的新方法,这个新发明使到二十个入中只能留下一位在原厂继续工作,试做个“参考他人意见”,站在发明人、工厂老板、工人和公众人士的立场,发表各人的看法,也许有下列这些意见。 发明人 1.发明新东西,无限喜悦。 2.希望发明物尽早投入生产。 3.拥有专利权税。 工厂老板 1.会有更可观的利润。 2.可以减少劳工问题。 3.增加产量,有能力和拥有廉价劳工的国家竞争。 工人 1.他人得益,自己却失业了。 2.在同个行业里难以找到工作。 3.需要再受训以便寻找其他的职业。 4.不在乎新发明,只要他们的工作有保障。 公众人士 1.新发明如果能使到布料降价,他们就可以买到更便宜的衣服。 “参考他人意见”可扩大一个人的视野,避免钻牛角尖,训练人们对于某个问题或某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或层面去探讨,这样虽然不一定能够找出共同的结论,但却能够了解他人各种不同的观点,对于判断问题或处理事情,当能比较客观。例如《走出厨房》(EC29.1)写陈玉春、莫芬和郑美美对妇女出外工作的不同看法: 一、陈玉春认为“男主外,女主内”,女人自古以来比较适合料理家务,如果妇女出外工作,还要兼顾家务,必将疲于奔命, 如果由于出外工作而破坏了婚姻生活,那就得不偿失了。 二、莫芬认为进入太空时代的今天,陈玉春还抱着这种落伍、腐朽的思想,简直是不可救药。我国正面对劳工短缺的问题,如果妇女能够投入工作行列,当能缓和劳工短缺的局面。 三、陈美美则指出,为了解决妇女出外工作的难题,有关方面应成立更多托儿所,雇主应给以妇女更长的分娩假期和更有伸缩性的工作时间。 《走出厨房》表达了三个人对妇女出外工作的不同看法,用来训练学生掌握“参考他人意见”这个思想工具,是很恰当的教材。他如教过了《我国的老人问题》(EC28.4)和《日益严重的老人问题》(EC29.2)后,可拟出一个题目:政府应立法规定子女必须奉养父母,然后以“答记者问”的方式,让学生分别以公司女秘书、中级执行人员、归国学人、律师等人的身份,各自发表意见。 除了妇女问题和老人问题外,反吸烟运动也是我国各阶层人士普遍关注的课题,政府最近还扩大了禁止吸烟区的范围,不准在办公室、餐馆、购物中心等公共场所抽烟,但有人认为这样仍不够彻底,政府应明文禁止香烟的人口与贩卖。针对这个问题,可让学生以下列人士的身份,提出他的的看法:咖啡店老板、广告制作人、本地烟客、外国烟客、旅馆经理、提倡尊重人权的人士、怕烟味的太太以及营业代表等等,各自发表意见。 三 思维技巧的综合应用与华文教学 本节拟选用一些华文教材,结合何尔特的七个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如何综合应用这些思维方法来分析课文和讨论有关问题。 首先,特举出一篇具有争论性的课文《建立正确的价值观》(EC34.4)来讨论。这篇课文作者一开头就这么写道: 如果你的母亲和丈夫同时掉进海里,你先救谁? 在一个选美会上,有人这样问获选为美后的年轻姑娘。那姑娘不假思索地回答:先救丈夫。她的抉择使她饱受舆论的抨击,说她不知饮水思源,还要主办当局摘下她的冠冕。 作者认为“那名美后的言论,充分反映了今日年轻一代的思想和心态,足以发人深省。”到底美后的“思想和心态”是怎样的呢?作者没有直接说明,但作者接着却这么写道: 近几年来,新加坡经济发展迅速,生活水准不断提高,人民更加注重物质生活的追求,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过分重视物质生活的结果,就会流于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目前我国的青少年,大体上都以自我为价值判断的标准。 显然的,从以上这些文字看来,作者也认为美后的抉择是趋于“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是“以自我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再从作者选用《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个道德性很强的题目来看,作者的言外之意,明显的是指责美后没有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其实,与其简单的论断美后的抉择和言论是趋于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或抨击她的价值观不正确,不如以柯尔特的认知思维技巧,设计一些客观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借以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提高华的表达能力。 事实上,像美后那种“先救丈夫”的言论,是很有争论性的,为何硬要学生只站在东方传统人士的立场来考虑呢? 难道不能训练他们从比较客观的和比较广泛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吗? 相信通过以下这些问题,将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华文的兴趣。 (1)美后为什么先救丈夫? 1.考虑美后先救丈夫的利弊。(考虑利弊 PMI) 2.考虑美后先救丈夫的目的。(确定目标 AGO) 3.美后应优先考虑什么? (权衡轻重缓急 FIP) 4.考虑美后先救丈夫的后果。(推测后果 C&S) 5.有其他的办法吗? (探求其他选择 APC) (2)女儿有责任先救母亲吗? 1.站在女儿的立场考虑。(参考他人意见 OPV) 2.站在丈夫的立场考虑。(同上) 3.站在母亲的立场考虑。(同上) 4.站在一个具有东方传统美德人士的立场考虑。(同上) 5.站在一个功利主义或个人主义思想人士的立场考虑。(同上) (3)从我国现实社会的观点来考虑,美后先救丈夫对吗? 先“考虑利弊”(PMI),然后“权衡轻重缓急”(FIP) (4)如果你是美后,你将先救谁? 站在美后的立场,先“找出有关因素”(CAF),然后“确定目标”(AGO)、“权衡轻重缓急”(FIP)、“推测后果”(C&S)和“探求其他选择”(APC) (5)在亲情和爱情冲突的情况下,你如何来考虑解决此冲突呢? 对亲情和爱情分别“找出有关因素”(CAF)“确定目标”(AGO)、“权衡轻重缓急”(FIP)和“推测后果”(C&S) (6)如果美后与丈夫感情不融洽,她是否会先救丈夫?为什么? 先“找出有关因素”(CAF)、“考虑利弊”(AGO)和“权衡轻重缓急”(FIP),然后再下判断。 经过这样层层剖析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发表意见,对培养正确价值观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自然会有更好的效果。 再看看另外一篇说话教材《玻璃打碎了》(EC39.1),这是一出独幕剧的一个片段,内容是写陈觉文和李凤仙夫妻俩吵架的情形。觉文失业已有半年,只靠写点文章赚点稿费来补贴家用。整个家是靠他太太凤仙的薪水来维持,但凤仙爱慕虚荣,整天爱打扮,喜欢交际,常赴经理的约会,陪他上夜总会、看电影等等,这就使得觉文气愤到难以容忍了。这天,觉文外出回来,发觉两岁的小宝在大声啼哭,又拉屎,而凤仙却坐在那里涂脂抹粉,理都不理。身为丈夫的觉文,难免要责问凤仙几句,凤仙就和觉文大吵特吵,越闹越凶,凤仙最后用大刷子向挂在壁上的结婚照片丢去。一声巨响,玻璃被打破了。小宝大哭了起来,她却不顾一切地向门外冲出去;走到门口,还对着小宝骂道:哭!哭!你妈死啦!这篇名为“说话教材”的课文,却没有设计一些情景或问题让学生“说话”。其实,可以根据柯尔特的思维技巧,针对课文内容,拟设一些问题,有了这些足以激发思考力而又有兴趣的问题,相信学生一定有许多话可说。问题如下: (1)觉文和凤仙吵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先“找出有关因素”再“权衡轻重缓急”,找出哪个因素是最重要的。 (2)觉文和凤仙,谁是谁非,分别站在觉文和凤仙的立场,用“参考他人意见”来分析。 (3)觉文说凤仙变了,指的是什么? 先“找出有关因素”,后“确定目标”。 (4)凤仙打破玻璃后向门外冲出去,结果会怎样? 用“推测后果”来考虑凤仙的行动。 (5)一般夫妻吵架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是主要的? 先“找出有关因素”,后“权衡轻重缓急”。 (6)夫妻之间意见不同,除了吵架之外,还有什么解决方法? 用“探求其他选择”这个工具来分析。 (7)怎样才能建立一个美满的家庭? 1.站在丈夫的立场考虑。(参考他人意见) 2.站在妻子的立场考虑。(参考他人意见) 3.站在女儿的立场考虑。(参考他人意见) 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发表意见,也提供学生说话练习的机会,这对培养说话能力很有帮助。 四 结语 华文教学既是一种语言训练,又是一种思维训练。柯尔特思维方法具有“导向性”,可以从一个思考操作转移到另一个思考操作,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相应的思路。它是一种思维历程的技巧,在进行华文教学时,如果灵活加以运用,可增加教学活动,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华文华语的主动性,促使老师与学生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有更开阔的思想交流,这对提高华文教学效率是有莫大的禅益。 附注 本文所引用的华文教材,是采自前新加坡课程发展署编纂的《中学华文教材》(1984-1994),其中 EC 是指快捷课程,为第二语文,是 Express Course的缩写;而 SC 则指特别课程,为第一语文,是Special Course 的缩写。EC 或 SC 后面的阿拉伯数字,是指各单元的编号,例如3.1是指第三单元第一篇。 参考文献 Edward de Bono Authorized - CoRT Thinking Lessons Website: http://edwdebono.com/cort/ Edward de Bono (1986) CoRT Thinking Programme, (Teacher’s Notes and Cards).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CoRt Thinking In Practice (1988) Curriculum Planning Divis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S. N. Elliot; T. R. Kratochwill; J. Littlefield; J. F. Travers (2000)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rd edition). Boston: McGraw-Hill. Wynn, Marjorie J. (1996) Crea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创意教学策略》,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爱德华·德波诺著,何道宽等译《思维的训练》(1982),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谢世涯(1985)《先教词汇后课文不是最新最好的吗?》(上、下),新加坡《联合早报》《语文教学》版,1985年3月23与6月4日。 林宝圣(1988)《CoRT 思维教学计划》,新加坡中学华文教师会,《中教学报》第14期,4-8页。 林宝圣(1989)《CoRT 基础思考工具》,新加坡中学华文教师会,《中教学报》第15期,14-17页。 林宝圣(1989)《规则、规划和决策--CoRT 思考工具的应用》,新加坡中学华文教师会,《中教学报》第15期,18-20页。 新加坡课程发展署(1986)《中学华文教材》(普通课程,第二语文 NC),新加坡,教育出版私营有限公司。 新加坡课程发展署(1987)《中学华文教材》(快捷课程,第二语文 EC),新加坡,教育出版私营有限公司。 新加坡课程发展署(1987)《中学华文教材》(特别课程,第二语文 SC),新加坡,教育出版私营有限公司。 林宝圣(1989)《CoRT 创造性思考》,新加坡中学华文教师会,《中教学报》第15期,4-10页。 林宝圣(1993)《七步思考法》,新加坡中学华文教师会,《中教学报》第19期,1-6页。 林宝圣(1989)《七种引发创造性思考的方法及其在教学上的应用》,新加坡中学华文教师会,《中教学报》第20期,1-10页。 Cognitive Thinking Skills and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Chia Shih Yar & Lin Shi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Language. Convened by The Chinese Language Society, Singapore.27-19 Dec1990. [ABSTRACT] Professor Edward de Bono, the director of Cambridge Cognitive Research Trust, England, says that thinking is a skill, which can be made through effective approaches. In his book The CoRT Thinking Programme, he elaborates a series of thinking skills and each thinking skill stands for a thinking process. If a teacher applies them to teaching of Chinese, students will be stimulated to learn Chinese and thereby 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think and to express in Chinese. This paper will expound the rationale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thinking skills. Concrete examples will be cited from the Chinese textbooks for secondary schools to teach students the various thinking skills.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