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本创新,寻找当代中国的声音——评雷佳“源远流长 寻根之旅”音乐会
雷佳“源远流长 寻根之旅”音乐会现场。 资料图片 雷佳“源远流长 寻根之旅”音乐会现场。资料图片 什么是当代中国的声音?歌唱家雷佳博士以一场名为“源远流长 寻根之旅”的民族民间歌曲音乐会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场音乐会的曲目涵盖了多种语言、多个民族、多个地域的15首歌曲,并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富有时代性的编配。那些耳熟能详的歌曲,经过年轻的歌唱家、作曲家、演奏家的重新诠释,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雷佳的演唱表现,让人看到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她在演唱云南藏族民歌《美人》时的细如针尖的共鸣点,演唱侗族大歌《夏蝉之歌》时的真假声转换,尤其是在演唱山东民歌《包楞调》时极为快速的、带着鼻音的小花腔,无一不展现了她在音色控制和用声技术上的游刃有余。这与她14年前获得“金钟奖”声乐比赛第1名时相比,与她4年前博士入校时相比,声音的规格、对音乐的理解和把握,都表现出质的飞跃。 整场音乐会,呈现出一种属于新时代的审美追求,一种从身到心的朴实和真诚。一个接受过专业音乐学院12年严格训练的著名歌唱家,穿上简朴的服装,运用蒙藏侗语及各地方言,在舞台上原汁原味地呈现“土得掉渣”的韵味,这体现了她的勇敢和成熟,也反映了导师彭丽媛教授在思想上和境界上对她的引领。“乐者,德之华也”。什么是美?为谁歌唱?唱什么?怎么唱?放弃小我,匍匐于地,学习民间的声音,歌者借此获得了更多的表达可能,观众也听到了乡音乡愁。因而,在演出中,许多观众眼含热泪,与歌者心神交汇、声气相合。 寻根,即寻找身份认同。在追求形神兼备地表现各地民歌的过程中,需要对当地文化潜心学习、扎实研究、大胆探索。在此基础上的歌唱,不仅将展现传承的印记,也带有属于中国人的独特的语感、语气和审美。这一过程中,文艺工作者必然要回望、要反思歌曲所承载的信息:什么是中国风格,背后有什么文化心理?当下,中国不再是一个地域概念,而是一个遍及世界的文化共同体。因此,我们要从中国——世界,传统——现代等多个角度分别思考什么是中国、什么是中国人,并把最有价值的文化发掘出来,以最饱满的诚意展示出来。当文艺工作者贯彻这一原则身体力行时,观众既感到血缘上的亲切,又受到强烈的审美冲击和文化冲击,直击心灵。 从技术、审美、寻根三个维度审视,这场演出绝非“民歌”二字可以概括,可谓“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譬如由石夫根据新疆民歌改编的《阿瓦尔古丽》,这次演出的版本在编配上结合了弦乐四重奏、吉他和非洲的金贝鼓,在悠长的线条上增加了澎湃的动感。从演出效果来说,既土又洋、既老又新、既熟悉又陌生,紧紧地抓住了观众。这一改编从传统的“源”中来,到艺术的“流”中去,不仅是继承学习和动态发展的过程,也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交织交响的过程。文艺工作者怀着敬畏之心,审视前人留下的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歌词,数易其稿、殚精竭虑,最终鼓起勇气创作改编。这一面对传统的态度,既虔诚,又开放,自觉自信。 2003年,彭丽媛教授的《源媛流长》专辑从演唱到制作都展现了中国音乐的一条创新之路,但凡对中国文化有感情的人,都感到激动和振奋;时隔14年,“源远流长 寻根之旅”音乐会与《源媛流长》一脉相承,每一首歌都带人回到故乡。为什么每一代人都在用最虔诚的心、尽最大的力寻根?因为这是我们的艺术追求和情感寄托,也因为一种最基本、最深刻、最持久的力量一直激励着我们。当我们善于融汇各种养分、共鸣文化情感、提升审美体验之时,我们的艺术作品就不仅是传统的、中国的,也是当代的、世界的。自觉自信的大国风度赋予作品纵横历史、穿越国界的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