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北京商报:芳华未至,电影市场陷入"中年危机"?

http://www.newdu.com 2017-12-20 北京商报 陶凤 参加讨论


    原标题:芳华未至,电影市场陷入“中年危机”?
    《芳华》的到来比预期晚了一些,期待中混杂着焦虑,被吊足胃口的观众可能比导演更害怕失望。好在有惊无险,有严歌苓小说IP护体,有导演的情怀和水准加持,电影上映后被视为冯小刚近年来口碑最好的作品。
    冯小刚还是个想证明自己的“摇滚老炮”,尽管即将步入花甲之年,他还在竭力改变过去观众给予他作品的那些标签。比如缺乏深度、没有质感、品位一般。
    在青春无悔与岁月无情的母题之中,《芳华》既坚信阳光又承受黑暗,有文艺片的精致也有商业片的饱满,双重力量将青春里终将消逝的芳华,凝固成了富有诚意的影像,成为贺岁档值得消费的作品。
    2018贺岁档大幕拉开,标志着今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最后的冲刺鸣枪。去年中国电影收获了近十年来最低的票房增速,狂飙突进的发展轨迹画下句号,票房高速增长的神话正在破灭。
    许多人幡然醒悟:2017年别指望什么600亿元了。从2016年蔓延到2017年,暑期档、国庆档等票房收入不及预期的关键在于,“大片不给力”,爆款“不爆”,马失前蹄。当然,人们对于所谓 “爆款”的预期,往往也并不是来自于影片质量,而是因为它们背后那些熟悉的IP。
    影视资本热捧IP情有可原。毕竟中国影视投资制度并不完善、影视生产仍未实现工业化、受众也没有被培养出稳定的观影诉求,很多时候投资一部影视剧就像乱点鸳鸯谱,多少靠点运气,而自带粉丝基础的IP电影可以有效抵御这种风险。
    青春电影就是这样的“受益者”,《芳华》也是如此。只不过比起《致青春》、《匆匆那年》追忆年轻人的青春,冯小刚把时间的视线拉得更远。但无论主角是哪一代人,这些电影作品共同的特点就是有稳定量级的读者群体,无论他们是“80后”还是“60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仍然有意愿去看那些熟悉的文学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而资本看重的就是这份潜在的“消费力量”。
    完全依赖于IP的概念与形式,内容生产很容易被忽视。原创剧本可以被忽视,不入流的网络小说成了香饽饽;编剧可以被弱化,围绕大IP他们不过是流水线上的搬运工;创意可以被忽视,因为创意被资本裹挟便溶解在他们强势的语境之下;演技可以被忽视,反正粉丝们想看的只是自家“爱豆”的脸。
    从什么时候开始,以小博大的奇迹越来越少,电影制作成本高企,能回本的只有头部内容。中国电影还没有绽放“芳华”就匆匆步入中年危机,挥别票房高速增长的草莽时代,像个油腻的中年人依偎着越来越少的既有IP度日。
    “革新”之于功成名就的中国第五代导演难能可贵,只可惜在整个中国电影市场,“冯氏”进取心太少,而资本助推的功利心太重。
    泡沫的破灭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中国电影产业经过长达十年的高速发展阶段,已经消耗甚至透支了太多可贵的有效资源,由盛转衰、一蹶不振,还是痛改前非、置之死地而后生?芳华未至,我们不能未老先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