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小说品读 >

消费语境下的人性温暖——评阿来的《山珍三部》

http://www.newdu.com 2017-12-11 文艺报 魏春春 参加讨论

    
    藏族作家阿来的《山珍三部》(《三只虫草》《蘑菇圈》《河上柏影》)皆以植物为引子铺陈故事,推衍世相,通过藏地风情的纤细描摹,镜子般地展现当下中国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拷问现代文明视野下人们灵魂的归属,力图引领人们立足苍茫大地,仰望理想的星空,追索真善美的人性价值。作品批判那些“嘲笑和侮辱自然”的“蛮人”,赞扬那些与自然为邻、为友的“有教养的人”。
    一
    阿来这样自陈心曲:“今年突然起意,要写几篇从青藏高原上出产的、被今天的消费社会强烈需求的物产入手的小说。”阿来关切的是,消费时代语境下,藏地特有的为人们所熟知的“物产”突然炙手可热,引发连锁反应的社会境况。青藏高原上的虫草、松茸、岷江柏成为了小说叙述的对象。作品表达物产与物欲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突显消费时代人心欲望的汪洋恣肆。
    消费时代的物品日益符号化,并充当了见证社会人心“异化”的象征物。在《河上柏影》中,阿来摘抄了数种植物志关于岷江柏的植物形态、生长属性、地理分布情态的描述,彰显柏树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意义。人们与柏树之间本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后来人们对柏树进行大规模的砍伐,岷江柏在人们心灵世界的意义逐渐嬗变。阿来说:“这个故事从说树起头,最终要讲的还是人的故事。”作家是通过树的形象来表征人心乃至社会心灵的变迁史、异化史,带有明显的借物喻志的表达策略。
    阿来将目光投置于他最为熟悉的藏地生活,有延展消费时代面相的文化意图。消费社会更多地强调城市生活方式的变迁、城市文化景观的光怪陆离与喧嚣繁华,以及消费的节日属性、狂欢形态。相对而言,田园风情则成为人们表达文化寻根、情感返祖的有效捷径,是人们对抗城市化而返归精神与情感原乡的现实方式。但是,阿来敏锐地意识到,消费时代不仅体现在视听娱乐和消费意识、消费观念方面,还体现在城市中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它作为一种不可逆、不可抗的生活之流弥漫于整个华夏大地,包括乡村和城市。因此,当阿来以消费时代为背景展现藏地乡村乡民的生活状态,更具有震撼力和冲击力。即便是现代生活资讯和交通如此发达的今天,一般人对于藏地的认知还处于蒙昧或模糊的想象状态,或将之视为香格里拉般的一方净土,对于藏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还缺乏深入直观的认知。阿来通过《山珍三部》撕裂了人们的文化想象,还原了藏地日常生活的琐碎、新鲜乃至芜杂的一面,追逐金钱、地位、权势等体现人们世俗身份的现实剧目同样在偏远藏乡不间断地上演。《三只虫草》中的教委主任甚至诱迫小学生桑吉奉献出他费尽千辛万苦挖来的虫草,以作为其恢复权职的工具,而虫草也随着权势的递增,不断地游走于各种交通工具,直至抵达权势的顶点。《蘑菇圈》中的松茸由乡间贴补口粮的替代品一跃成为不同人群实现各种目的的牺牲品。《河上柏影》中的岷江柏亦逃脱不了被砍伐、被掘根最终走向消亡的命运。阿来通过这些高原植物映射着形形色色的社会历史和现状,勾连起人们的生活世界,艺术化地再现了藏地的百味人生,杂糅了他的生态认知、历史感知以及对世情兴衰的复杂丰富的情感体验。
    由此观之,消费时代或者说是消费社会构成了文本叙述的现实背景,对物欲的抨击是作家的创作初衷所在。其实,无论在哪个时代,物欲追求都是人们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现实处境,但若能在追逐的过程中实现心与物的平衡,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文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