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章洁:风雪夜归人和无法"复归"的人生——评蔡骏《白茅岭之狼一夜》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同代人》 章洁 参加讨论


    悬疑作家是作者蔡骏最鲜明的标签,而在畅销悬疑作家的光环之下,他早已在追求当代悬疑小说的转型,走在“社会派悬疑”的创作之路上。与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相似,蔡骏不满足于构想一个个悬疑故事,而开始思索如何用悬疑的笔法介入时代与现实,试图摆脱类型文学的刻板印象。这篇《白茅岭之狼一夜》,正体现了蔡骏“让悬疑走进文学殿堂”的努力。历史、人性、人与自然……小说俨然在触及所谓“纯文学”常常讨论的问题。
    一
    小说灵感源于一段真实的关于白茅岭监狱与狼群的往事,作者“虚构了真实”,讲述了一个曲折传奇的监狱故事,并发挥自己的“老本行”,添上了不少悬疑色彩。1976年的白茅岭监狱,狼群肆无忌惮地侵害山下居民的生命。冬至的夜晚,牢房里一个“大块头”犯人疑被母狼咬死。1976年最后一天,年轻犯人19077号偷枪出逃。雪夜里,老狱警只身上山追逐逃犯,几次与狼狭路相逢、殊死搏斗,最终大战狼群,带逃犯凯旋。
    文革、寒冬、黑夜、监狱、狼群、死亡、尸骨、仇恨……从宏观背景到细节描写,扑面而来的“黑色”元素,织就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凌厉巨网。整个故事层层推进、高潮迭起,而最惊心动魄的一幕,当是老狱警从白茅岭回来遭遇狼群的绝境。谁料想,在他打光子弹,一瘸一拐地穿过狼群时,凶狠的狼群纷纷让路、臣服。
    这个令狼群震颤的“史前怪兽”,身背逃犯、左手拖拽母狼尸体、右手怀抱“狼孩”,构成一个耐人寻味复杂意象。沉着的老狱警,犹如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张扬了强悍的生命意志、绝地求生的勇敢气魄、善待生命的信仰以及执拗的责任感。奄奄一息的逃犯,一方面是令人唏嘘不已的对屈辱的反扑和人性中被诱发出来的罪恶,一方面流露出超越物种的对自然生命的珍视与柔情。母狼的尸体,是狱警给葬身狼腹的同伴的献礼,也是他勇敢的明证。而“狼孩”男婴,是人伦的结晶,同时凝结了母狼天然的温情与母性,还有她痛失幼崽的悲伤。这个复合而成的“史前怪兽”,是透视小说的中心点,它立体地展示出人的伟大与渺小、明亮与黑暗、博弈与选择,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不可明辨、幽微难测的关系。这一吓退狼群的传奇形象多半是虚构的,而其内蕴的意味却异常真实。
    老狱警带着“战利品”在风雪夜奇迹般地归来,故事到此即将结束,而叙述者至此方揭开触发故事的“机关”:正是年轻逃犯不堪“大块头”凌辱,遂报复杀人并偷枪逃走。再来细读前文,才发现作者早已在不经意间留下数处蛛丝马迹,前后呼应、水到渠成。此时,文弱医生与杀人犯、无端受刑与密谋犯罪、对生命的温情与凶狠毒辣的复仇……强烈的对比赋予文本巨大的张力,正反与明暗汇聚于一人,人性剥开,如此驳杂。至此,小说的调子急转直下,刚刚划破暗夜的人性光亮明灭忽闪,不可捉摸。
    二
    人与狼的故事结束了,而在这故事的深处,人与人、人与历史的关系还仍值得细细品味。小说里历史的笔墨很轻,却是不能忽视的背景,这漫长的一夜恰在1976与1977年之交,其中的意味不言自明。作者对时间节点的选择稍显刻意,对人物历史的叙述并非故事的骨架,却又在血肉之中增加了作品的厚度,拓宽了人物的来路与归途。
    1977年1月1日清晨,阳光初照,因“妇科医生”的职业被打入监狱的年轻人死去不久后,无罪释放的批示姗姗来迟。倘若他没有在“文革”中无端受刑,如果他在被“大块头”侮辱时,狱友没有视若无睹……善良文弱的医生也不会化身为狼。个体的悲剧,自有人性的复杂和弱点,也折射了一个特殊时代的荒谬,一群该对其冷漠负责的“帮凶”。
    老狱警,这个独战狼群、勇猛善良的前名侦探,曾在30年前的上海风云一时、春风得意,却在时局交替中被放逐在这荒僻之地,只能遥想上海福州路的书房和姑娘。老狱警在白茅岭兢兢业业、业绩辉煌,只因为他选择了这份职业和这一人生态度,而不是选择了这种命运。纵有强悍的生命意志,他终究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落得孑然一身、魂归白茅岭的落寞结局。
    存在比自然更难以战胜的东西,浩大的历史意志使人无法把握沉浮于时代中的个人命运。那一夜,狱警和医生从雪夜狼群中突围归来,而这一生,他们却无力突围历史的强力,无法复归理想的人生轨道。
    白茅岭之狼一夜,人战狼群的紧张激烈扣人心弦,而更让人念念不忘的则是对人物命运着墨不多的点染,它在情节描写的密实之外,弥漫上一股历史的烟尘、似淡实浓的心事。
    这篇以悬疑的笔法写人物和历史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好故事,也塑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难得的是在故事揭秘之后仍有文学的余味、历史的怅然。悬疑的“定势”与框架也并未削减作品的意蕴与厚度,反而能够相辅相成。作者向我们表明,“类型文学”与“纯文学”的距离或许没有那么遥远。
    作者:章洁,中国人民大学硕士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