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释: [1] 1995年及其以后几年,曹顺庆提出中国文论“失语症”和“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话题,指出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上“我们患上了严重的失语症。我们根本没有一套自己的文论话语,一套自己特有的表达、沟通、解读的学术规则”(《中外比较文论研究的基本目标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见钱中文、杜书瀛、畅广元主编《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7页)。曹顺庆最早提出失语症的文章是《21世纪中国文论发展战略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东方丛刊》1995年第3期)。 [2] 有关中国文论发展的若干问题,笔者已在《中国美学三十年》下册第四编第九章中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杨存昌主编,济南出版社2010年版,第797—824页),此处不再赘论。在丧失理论话语权的态势下,中国古代美学、文论界提出了古代理论的现代转换的问题,而这个所谓的“转换”,核心仍然是诠释而非创造。 [3] 杨守森先生曾归纳过文学批评的四重境界,他认为:“从第四重境界来看,在百年来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我们还找不出一位像刘勰、巴赫金、赛义德那样具有独立思想创造的批评家。即使像王国维、别林斯基那样能够提升前人理论的批评家,大概也只有一位胡风先生,能够算得上。……从第三重境界来看,像李长之、龙应台、胡河清这样水平的批评家也不多见。”(《文学批评的四重境界》,《文史哲》2006年第1期)杨先生在文中也表示了由于历史原因胡风理论未能最终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遗憾。这种遗憾,实际上使得胡风的理论还未成熟,即未达到最高的第四重境界。 [4] 2015年10月在武汉召开的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当代中国文论的话语体系建构”学术研讨会上,刘月新先生提交了《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的三个原则》一文的发言摘要,提出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的三个原则是价值论原则、现实性原则和小体系原则,其中的小体系原则即非常富有启示意义。 [5] 已出版的著作和代表性论文有:《诗词曲学谈艺录》(齐鲁书社2011年版)、《聂绀弩旧体诗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漱玉词评说》(阳光出版社2013年版)、《诸二十四诗品》(阳光出版社2014年版)、《稼轩词选笺评》(阳光出版社2015年版)、《新审美理想理论体系建构——“神味”说诗学理论要义萃论》(朱志荣主编《中国美学研究》第五辑,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等,尚未出版的重要著作则有《论神味》、《论意境》、《论豪放》、《王国维<人间词话>评说》等。由于笔者的特殊经历,导致“神味”说理论体系的相关成果的发表或出版滞后了10年左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