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如何打好“慢”字这张牌?国产综艺节目集体转向,“诗和远方”取代“撕牌”成热点

http://www.newdu.com 2017-11-30 南方日报 newdu 参加讨论


    
    《向往的生活》2017年播出后反响不俗
    
    《国家宝藏》的海报上,张国立是001号讲解员。
    
    李泉跟师父学习古琴的演奏与制作
    
    吴晓波(左)和孙冕(右)跟吴镇老师学习白茶的制作
    本期导读
    “时尚单品都只能流行一时,这档节目介绍的历史文物才是最永久的经典款。”11月27日,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在京举办开播仪式,“国宝守护人”代表秦海璐不忘喊话年轻人。将于12月3日在央视综艺频道首播的《国家宝藏》,作为一档瞄准年轻受众的节目,试图用现代的方式激活古老的记忆。成为文化节目的下一个“爆款”的前景被看好。
    相信喜爱观看综艺节目的观众,一定发现了这个有趣的变化:今年尤其是下半年以来,追求刺激、快节奏的竞技类节目逐渐淡出小荧屏,取而代之唱主角的是“诗和远方”。
    以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为先导,《亲爱的客栈》《百心百匠》《青春旅社》等一大波综艺,均以慢节奏的姿态闯进大家的视野,它们多与文化诗歌、传统手艺、田园生活等内容有关,更被综艺圈赋予一个新名词——慢综艺。
    实际上,“慢综艺”并不是一个新的节目类型,而是综艺节目的一种新的制作理念,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提到,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值得欣慰的变化。
    不过也有不少问题横亘在制作方面前:如何打好“慢”字这张牌?在“慢综艺”渐显扎堆之势的情况下,怎样玩出新花样?对此南方日报记者展开了采访。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刘长欣 南方日报记者 陶明霞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聚焦
    从热衷“撕名牌”,到向往“慢生活”
    “我们这算是一次‘穷则思变’的探索。”11月29日凌晨,刚刚结束节目审片的《国家宝藏》的制片人、总导演于蕾在电话另一端调侃道。
    于蕾在央视工作多年,曾连续四年担任央视春晚的总撰稿、总体设计,2016年还担任了G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的总撰稿。据她的观察,近年的小荧屏上,缺少某种有清新气质、能够真正沉下心来的节目,“所以我们希望能够做一档精雕细琢、能够耐人寻味的节目”。
    闲暇之余,于蕾热衷于逛博物馆,至今她仍记得国外调研学习时在博物馆所看到的场景——四五岁的孩子在卢浮宫外排队,等待上美术课、历史课;也有年轻人在博物馆里约会;甚至还会举办夜间亲子露营的活动。
    于蕾觉得“特别可爱”:“博物馆就是他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可是,对比之下,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博物馆往往是“高冷”的存在。“很多人觉得博物馆里的文物是尘封的老古董,与我们现实生活没有任何关系。”于蕾说。另一方面,身为资深电视人,对于何为优秀的综艺节目,于蕾有自己的衡量标准,其中“一定开掘了某一块的社会资源”。
    基于各方面原因,《国家宝藏》应运而生。参与该节目的博物馆阵容堪称豪华:除了故宫博物院外,还有上海、浙江、湖南、河南等地的省级博物馆。每家博物馆拿出3件“镇馆之宝”,讲述其前世今生的故事,而在每期的开篇,九大博物馆馆长都会一同亮相。
    单凭这一点,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认为,这在国内外都难得一见:“《国家宝藏》不仅有九大博物馆为其背书,还以趣味性的方式讲述文物的故事。”
    除此之外,纵观今年的小荧屏,“撕名牌”等竞技类节目显得后劲乏力,而各大卫视也纷纷发力“慢综艺”。
    此前,《儿行千里》《国学小名士》等文化节目引发不少关注,《向往的生活》《亲爱的客栈》《青春旅社》《生活相对论》等安静的观察类真人秀也成为新的潮流。
    知名电视人夏青认为,相对“快综艺”来说,“慢综艺”更有回味的空间。将一群合适的明星放置到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做农夫、做支教、修房子、开客栈、去旅行……呈现出相对真实、自然的生活状态,能吸引观众的目光。
    经营体验类观察真人秀《亲爱的客栈》正在热播,节目看点是刘涛、王珂夫妇等常驻嘉宾,在泸沽湖畔用20天的时间打理一家客栈。截至记者发稿时,节目已播出八期,也创造了“慢综艺”首屈一指的收视与口碑。
    也有的在节目主打元素之外融入“慢综艺”元素。以原创音乐公益支教节目《让世界听见》为例,汪峰和蔡国庆分别前往四川和湖南山区,用近两个月的时间在当地小学支教并组建合唱团。在拍摄方式上,节目以安静观察为主。两位音乐老师的支教之旅伴随着田园牧歌,更伴随着与家长、孩子以及其他教师的沟通,让其恍如真人版《放牛班的春天》。
    “大家都说现在流行‘慢综艺’,其实所有流行的背后,都是这个社会人们心态的变化所积累的。”夏青表示。《百心百匠》总导演王昊中的观点是:“此类节目将人们心目中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美好想象具象化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精神层面也有更高的追求,会更倾向于理想化的生活方式。”
    摸索
    将文物“人格化”,让匠人变“网红”
    年初,以文化节目为代表的“慢综艺”口碑收视双丰收,但文化节目如何做到“高而不冷”,仍是摆在从业者面前的一大难题。《百心百匠》《国家宝藏》也都以种种尝试,来拉近与目标观众的距离。
    近些年,《新周刊》的创始人孙冕“一脚踩进了传统文化”。孙冕是广东揭阳人,由他担任出品人的文化纪录片《百心百匠》日前在湖南卫视开播。第一季的十期节目带领观众走近10种不同的传统工艺,体验中国千年文化技艺。
    《百心百匠》在宣传时就瞄准年轻受众。王昊中坦言,该片的题材本身就不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因此引入了名人精英,向匠人学习传统技艺。据制片人朱坤透露,诸多名人都是零片酬加盟,他们也想借自己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去呼吁更多的人来保护传统手工艺。与此同时,在叙述故事的方式上,按王昊中的说法,也尽可能让年轻人在更短的时间内收获最大的信息量。
    朱坤对南方日报记者介绍,从筹备开始,节目组搜集了约100个选题,但至今才完成了十分之一左右。《百心百匠》的理想状态是能拍摄十季。让朱坤遗憾的是,第一季中,广东香云纱、鼻烟壶的选题,因为题材重复等原因而暂时搁置,他希望拍摄第二季能多挖掘广东的匠人故事。
    通过这次的拍摄,王昊中认为,匠人们在坚守这些手艺的时候,一定是基于内在的能量和精神。“而这些精神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王昊中对南方日报记者说,“希望能让观众知道还有这样一群坚守工匠精神的匠人,并促使人们思考,这些曾经美好的东西,还能否回到人们的生活中。”
    而朱坤的愿望是,接下来以更新的思路去挖掘匠人的故事,“我真的想看到匠人们能成为‘网红’”。
    和《百心百匠》一样,《国家宝藏》也希望得到年轻人的喜爱。“我们是个年轻的节目,有多年轻?也就是上下五千年!”《国家宝藏》日前在京发布的炫酷开场,令听者激动不已。
    据透露,该节目融合了演播室综艺、纪录片、戏剧等多种艺术形态,首创“纪录式综艺语态”。于蕾说,纯纪录片对观众而言属于“阳春白雪”,“综艺”则是普罗大众都能接受的形态,将两者结合起来,能令节目既有“系出名门”的气质,又有跟所有观众相亲近的一个外在。
    《国家宝藏》还用两分叙事法将文物的“前世今生”串联起来,使情感方面具有延续性,让文物“人格化”。于蕾解析道,节目不但会呈现文物的“前世”的传奇故事,还会让观众知道其在今天发生了什么。
    在她看来,这才能使得文物真正“活起来”,“让观众意识到,原来这些文物以各种形式活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发生着关联。”
    观点
    “年轻人只喜欢‘傻白甜’?这是个误会!”
    事实上,近两年,观众不断以实际行动,刷新电视人对他们口味的认知。
    继去年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之后,日前,一部由非专业人士拍摄的纪录片《寻找手艺》在B站上意外走红。《寻找手艺》由三位主创人员历时三年,辗转23个省份,用近于原始的质朴镜头语言,记录了199位手艺人和144项传统手艺。有趣的是,这部纪录片因“太土”,曾先后被13家电视台拒播。
    对此,张颐武认为:“这体现出观众对高雅文化的向往和渴望,也反促综艺节目不断追求原创和创新。”
    于蕾曾经特意研究过年轻人的口味,还曾与B站的内容制作人员进行了沟通,让她颇为惊讶的是,在B站上最火的IP是《三国演义》。
    “在我上高中的时候,《三国》也是我的最爱!”于蕾犹记得,那时,她会拿着笔记本记剧中的歌词、台词。而年轻时的她与当下年轻人口味的相投,让于蕾意识到,“95后”“00后”并非如业界所想的只喜欢“傻白甜”,“我们对年轻人的审美是有一些偏见的”。
    “不要以为年轻人不解愁滋味,他们也喜爱有质感的东西。只要你做得好,他们一定会欣赏。”于蕾说,《我在故宫修文物》《寻找手艺》都在不经意间透露了我们对于祖先优秀文化的某种传承,且都是以接地气的方式吸引了年轻人。
    对此,朱坤则表示毫不意外。他认为,观众的眼光一直都在,只是以前的节目满足不了自己的需求。而当观众对以往竞技类等快节奏综艺节目审美疲劳之后,会更倾向于有品质、有信息量和价值观的综艺节目。
    正是前期对年轻观众的调研,让于蕾对《国家宝藏》的收视反响有了更为乐观的期待:“如果节目播出后,大家都为自己能够知道几件国宝而骄傲,会因此而走进博物馆,我觉得这就是这个节目最大的成功。”
    而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此前受访分享了一个有趣的花絮——《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之后,今年有超过1.5万名大学毕业生报名要到故宫修文物。他相信,《国家宝藏》能打动亿万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他们期盼这样的节目太久了”。
    展望2018年,小荧屏上依旧是“慢综艺”唱主角。《三个院子》《小镇上的来客》走民宿路线,《向往的生活2》《中餐厅2》继续上演,《诗和远方》《一间私塾》等文化综艺也都是慢节奏。
    王昊中提醒道,“慢综艺”尚处于过渡期,一哄而上不是件好事,过度消费一种类型,很容易让观众审美疲劳。“一转眼,满屏都是慢综艺,可是它真的成熟了吗?毕竟慢综艺是很考验制作水准的。”
    文化圆桌
    “慢综艺”有口碑才更具生命力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不断创新才能争取市场份额
    近年来,各大卫视一直尝试提升娱乐节目的格调,调整节目业态。加上以“公益、文化、原创”为发展方向的政策调控,生活体验和人文素养类的“慢综艺”电视节目显然更符合整个行业的生态环境。
    接下来,在整体综艺格局当中,“慢综艺”会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但是我预判,不会爆炸性增长。“慢综艺”的观众群是特定的,要做得出彩,也是对制作团队功力的一次考验,良好的口碑是支撑其继续走下去的因素之一。
    如今人们对文艺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未来很难有某个产品突然成为全民“爆款”。做综艺节目不能总重复自己,无论是高雅还是通俗的,都要不断创新,根据观众的喜好有所调整,争取市场份额。
    自媒体人慢慢:“慢综艺”胜在“幸福感”
    在这个时代,穷忙的我们很擅长寻找精神寄托。
    于是,在音乐界的民谣、电影界的纪录片、文学界的诗歌都把“慢”概念玩了一圈之后,综艺界也逐渐脱离了玩命奔跑、斗智斗勇的快节奏,喘了一口气,打出“生活”“享受”“慢下来”等标签,开始回归田园生活和人文关照,经营出“慢综艺”的理念。
    高喊“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出走宣言也好,幻想“开一家店,养一只狗”的美好生活也罢,都是在高压工作环境下暂时喘口气的自我疏解方式。而“慢综艺”,恰好把这一切都具象化了:你幻想和爱人并肩看夕阳,我就慢慢地把狗粮喂到你嘴里;你幻想开餐厅客栈咖啡馆,我就复盘全过程开给你看……那些生活中丢失的小确幸,都能安放在这些被写好剧本的综艺节目里。
    但是就最终呈现来看,一些节目在实际把握上还是透露出了慢不下来的意思。另外,由于经验的不足和身份定位的模糊,产生了很多由于节目设置才出现的“生活问题”,节目感超越了生活感。
    豆瓣网友AnOddC节目组更需真正“慢下来”
    中国的真人秀节目,经常给观众一种着急忙慌的感觉,最近热播的“慢综艺”也不例外。节目需要流量明星,他们通常档期很满,想必在录制前期并没有几次碰面的机会,所以节目都是在紧张和缺乏经验的准备中开始。另外,固定成员之间,素人之间温暖的人心地方却没有在后期剪辑中被放大,让观众看完一期节目除了热门八卦话题并没有留下什么值得回味的地方。
    这些年,我们看到国内综艺拍摄和后期制作技术的突飞猛进,形似的节目一档接着一档,但打动人心、有灵魂的节目却很少。其实受人欢迎的节目并不是通过热门明星、设置情节和字幕教育观众就能达到的。节目组也得要慢下来,用心发现录制中真正“有趣”的画面,再进行感性的剪辑并赋予它们意义,让画面中的明星和画面外的观众产生共鸣。
    另外,在节目组发掘艺人特质真善美的同时,也需要我们的艺人提高出演水平,适当卸下明星光环,让主打贴近真实生活的慢综艺真正可以给生活压力下的我们一些温暖和启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