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人物印象 >

王斑:要痛饮生活的满杯

http://www.newdu.com 2017-11-30 北京青年报 木子吉 参加讨论


    
    
    
    答题者:王斑
    提问者:木子吉
    时 间:2017年11月
    简历
    王斑,出生于河南,1991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术委员会委员,2014年荣获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07年荣获第六届中国话剧金狮奖等,话剧作品《哈姆雷特》《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情人》,曹禺三部作品《日出》《雷雨》《北京人》,莫言《我们的荆轲》,田汉《关汉卿》,自导自演三幕话剧《她弥留之际》等。
    采访手记
    斑哥,是王斑在人艺的“官称”,大家都这么叫,透着一股亲切。11月13日,他自导自演的《她弥留之际》在人艺实验剧场开演。在人艺实验剧场的化妆间见到斑哥时,问他这两天演出的感觉,斑哥笑得很开心,“兴奋吧。累并快乐着,复杂的心情,享受的过程。”第一次自导自演话剧,他很享受这个选择、判断和坚持自我追求方向的过程 。他说,“每一场演出都是笑声和泪水相伴始终的美妙夜晚,观众给予全剧掌声和喝彩的时候,是我最幸福的时候。”
    他说话的声音很好听,交谈时肢体动作特别丰富,每每说到自己作为演员费尽心思攻下来的角色时,完全陶醉在其中。“我想让他出现在芦苇荡中,站在船头,吹着箫,微风扑面,洋洋洒洒,闲云野鹤般地哼着小曲,钓着鱼……那才是曲圣的境界。”他想表现出来的关汉卿,举手投足间,那种逍遥那种自在很难说不是把自己的精神气质和角色融为了一体。
    1 话剧《她弥留之际》的创作初衷是什么?
    很多观众走进剧场看戏有看明星演戏的愿望,这无可厚非,而没有明星的话剧怎么办?这些年跟我合作的大都是刚来剧院的青年演员,没有明星,这其中的过程和结果显然都是很辛苦的,因为你没有借光的捷径。想要让观众进来看戏并获得认可唯一的途径就是拿出一个实实在在的好作品。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多思考多学习的自觉习惯。我一直有个愿望: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剧本把它排演出来呈现给喜爱话剧的观众,一是检验一下自己,二是放飞一次自我追求,三是能够借此机会继续学习提高。
    两年前,我和剧院同事王甦说,能不能帮我找一个温暖主题的、正能量的、有趣味的本子,因为我觉得互联网时代大家都习惯看朋友圈,人与人之间四目相对的直接交流反而少了。她很快就推荐给我两个剧本,《她弥留之际》是发表在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上的,这个本子一下就吸引了我。我果断自己出钱把剧本买下来。当时也有人说,你干吗要买个话剧剧本啊,能赚钱吗?我说花钱能实现一次自我的追求和判断也不错。通常我认定的事会义无反顾地继续下去。
    很幸运的是就在这个时间段,“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资金落实下来了,这是促成我能做成这部话剧的前提;随后我提出和培养我多年的北京人艺合作排演这个剧目。剧院领导和艺术顾问任鸣先生都很支持这个项目,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10月10日《她弥留之际》建组。我想导演一部作品来回馈剧院对我的多年培养。我的初心是想做一个让观众喜欢的戏,我的使命是想为剧院留一个好的剧目。
    2 第一次当导演,既导又演的处女作,是什么感觉?
    “要想人前轻松,必须背后努力。”导演操心的事很多,方方面面,要有预见性。有了自己喜欢的剧本就会想挑选一些自己喜欢的演员合作。我觉得龚丽君就特别适合演老姑娘塔妮娅。老妈妈台词量很大,刚开始也想找岁数更合适的老师们出演这个角色,但是一口气要演25场,台词量又大,老师们生理和心理能不能够承受都是问题。所有这些因素作为导演我事先都要考虑到。这些年和《雷雨》剧组的演员老师们合作一直很默契,于是我决定找夏立言老师来演老妈妈苏菲娅。外孙女这个角色我选择了白荟,她之前演四凤,基于了解我觉得她们都能把角色演好。
    (问:第一次做小剧场话剧,你如何把控?)
    小剧场的体量有它的独特性,我觉得剧场本应该是充满神奇的地方。观众可以多角度地观赏,可以是3D或是4D的观演效果。从视觉、嗅觉到听觉都可以做新的尝试,于是我们设计用六个音箱,让声音更有空间更有层次和变化,更能为人物心理的外化服务。嗅觉上,一进场我想让观众能闻到芬芳的咖啡香、让观众直接参与到这个靠读书取暖的知性家庭中来;视觉上我们也在刻意表现光和影的唯美画面,尝试电影画面和舞台结合的视觉互补。第三幕中新年快到了,外面热闹的节日气氛和室内孤独的母女生活形成冷暖的反差。通过灯光变化和声场的配合,力图营造出外面的热和里面的冷的对比效果,目的就是为了表现母女俩的孤单和家庭的不圆满。
    现在舞台呈现效果和当初拿到剧本时的构想没有大的偏差。我想用更多电影蒙太奇手法,把舞台上琐碎的表演过程化繁为简,突出主题和节奏。这是电影和戏剧结合的一次新尝试。我要感谢和我合作的这个年轻团队,大伙儿充满了热情一起探索前行。
    3 普图什金娜在俄罗斯很著名,但是对中国观众来说可能不被普遍关注,剧本和排演怎么调整的?
    这个剧本很好,主题温暖,怎么能让国人接受是我要思考的问题。我买了剧本两个月后就开始尝试修改。我看到北京人艺很多成功外国剧的范例都有一个共性,本土化的改编和翻译观众更容易接受,比如《哗变》《推销员之死》等都是本土化语言改编成功的作品,亲力亲为的改编过程是对我的一次考验。小剧场的演出时长也是不容忽视的,我想要压缩到一小时五十分钟以内,100分钟的观赏效果是比较合适的,观众可以坐地铁回家,没有顾虑地踏实看戏。我逐行逐句地修改了人物语言的表达方式,原剧本三万九千字我调整到第七稿变成一万九千字。剧中提到赫鲁晓夫,提到了供销社,就包括停电都是有当时国家原因的,这能照搬吗?戏是演给中国观众看的,当然要让他们听起来不生涩、不用猜,没有距离感,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我在努力地做本土化调整。
    4 此剧的演出小团体也是之前有过碰撞的《雷雨》原班人马,排练过程中最大的压力是什么?
    我是自己给自己压力的人,尤其又第一次自导自演,这让我想到了潜水员,要想潜得深就必须负重多。舞美灯服道效化我能想到的都会马上让场记写下来,必须细致。就连小到一朵枯萎的玫瑰花都会在剧本上标注清楚,我是真心想让别人能轻松点,能想到的我都尽可能地提前想好。
    要说压力主要来自时间方面,始料不及的是剧组的两位女演员都有演出任务,每天大家聚齐留给我的排练时间也就三个多小时,星期天大家正常休息,我只能把压力留给自己。好在三位都是优秀的演员,他们都很敬业。我想创作者最好的表达是靠作品说话,所以我无怨无悔地坚持着创作的初心和方向,最后作品呈现了,只要大家满意观众满意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5 演戏对你来说收益最大的是什么?
    这些年我演了很多经典名剧,远到莎士比亚,近到曹禺先生、田汉先生、莫言先生,演他们的剧本既是在说台词又像是在读散文诗,好听、文字讲究。经典剧目演多了就像美食家一样,一尝就知道好和坏。对我来说是非常受益的,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我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判断。
    6 演出以来的反响如何?
    很多观众留言说,太精彩了,冬日里感受到温暖。原来我们都是冲着《雷雨》的几位演员来看的,没想到舞台呈现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定格、灯光提亮、演员在圆台的追逐奔跑、四个人渴望家庭圆满的造型……这种温暖方式的传递,观众都给予了掌声。这是观众善良和有爱的参与,这也是我创作构想中最想看到的。隔空打巴掌的方式,我是要处理成刻骨铭心的一巴掌。我想这样比实打实地打在演员脸上更有感染力。剧场的表达要有表现力。演员也是如此,不能你自己内心翻江倒海,而观众却波澜不惊,引发不起观众的共鸣。
    我在导演的话中这样写道:“我相信善良,它让我们接受了这个故事。”我们,不单是指台上的我们,也是所有的现场看戏的观众,我们共同拥有善良的表达。
    (问:走进小剧场的可能是年轻人居多,你会为此做预设吗?)
    剧本写的就是老中青三代人的故事,那么不同的年龄段都会有爱看这个戏的理由。老年人的感同身受会更强,中年男女会有他们的切身体会和感触,像金娜对家庭的渴望这种情感,像伊戈尔50多岁的还在和一个20岁的年轻姑娘感情上有交集,他对家庭的渴望和内在的矛盾无疑是有现实意义的。这个剧情温暖有爱,大家不会拒绝纯洁善良,观众应该是在欢笑和泪水相伴的气氛中度过。大家看完戏心里留存温暖,有回归家庭的渴望,敬爱父母和家人、善待他人,这些都是我想通过作品传达的社会正能量。
    7 演过不少大戏,你这个年龄段在剧院处于什么角色?
    我已经到了这个承上启下的年龄了,跟一些前辈们合作过,也跟年轻人合作过。如今,身边合作的都是青春活力的年轻人。我喜欢我们人艺排练厅挂的条幅“秉承人艺传统,续写新的光荣”。人艺必须在新时代的大框架中继承和发展,年轻人是光辉传统的受益者,但作为年轻人应该有责任有担当,不能总在老一辈树阴下乘凉,要有新的作为。排戏的过程就是彼此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我愿意和年轻人交流想法,创作中相互碰撞和感染,其实就是传帮带。
    8 怎么看待身边的年轻人以及对艺术的创新?
    年轻人,需要机会,需要平台,需要引领。不要拿老眼光去看待他们,每个人都是从年轻逐渐成长起来的。龚丽君老师没有演过小剧场,夏立言老师没有演过那么大岁数的老太太,白荟没有演过喜剧,任何一个年龄段都会有新探索的可能,对她们来说《她弥留之际》就是新的尝试和机会。艺术永远离不开标新立异这个方向。
    9 影视和戏剧你都有涉猎,有没有偏重,戏剧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戏剧对我来说是吸引,更是释放自我的天地。吸引有两个前提,除了自身热爱,舞台也要眷顾你。这些年我演出过的剧目不少,古今中外都有,《哈姆雷特》《日出》《雷雨》《北京人》《我们的荆轲》《关汉卿》,当然,这些剧目都是拿时间和心血换来的。 这些年我同样也拍了些影视剧,毫无疑问影视的受众人群更广泛,演员或许可以一夜成名。舞台剧呢,大幕拉开,演员是需要见证功力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显然不是一夜成名的地方。所以戏剧是安放和燃烧我情怀的一方舞台。
    我其实没有偏重,舞台剧越来越需要我,拍影视剧的机会就会相对越来越少,顺其自然。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已经很幸福了,应该知足。
    10 你最引以为自豪的剧以及你对艺术的看法?
    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我都很自豪。比如近期演的《关汉卿》,他是田汉先生笔下描述的《关汉卿》,怎么让观众相信并接受这位太多名号的元代杂剧名家,我觉得太难了。剧本之外我做了很多功课,看《田汉传》《关汉卿传》史书上的记载:“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已斋叟。”寥寥几字而已。《录鬼簿》《青楼记》又是怎么写的,所以花了很多时间去揣摩研究……就连谢幕的时候我也不想让他出戏,于是观众看到戏班的人对他拱手作揖,既代表梨园行的从业者对他的景仰,也代表梨园行弟子们对祖师爷赏饭吃的推崇,这才应该是大家心目中的曲圣关汉卿该有的独特谢幕方式。我想让人看到他多色彩的艺术大家的风范,也想让观众看到浩然正气“铜豌豆”的不屈精神,演员对一个形象理解和诠释很重要。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丰富自己。
    艺术的话题太大了,我水平有限。我可以谈切身的创作体会,艺术创作是个性表达,也需求同存异 ,艺术给我的印象是纯粹。
    11 中戏的学习经历使你最难忘的是?对你影响最深的老师?
    我毕业于东棉花胡同的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87班 ,大学时光总是让我想到绿色的爬墙虎和热气腾腾的篮球场,她身居闹市但又远离喧嚣。图书馆的楼梯上我会经常抱着吉他对着月光哼唱,当时我是学院年纪最小的学生。如《少年维特的烦恼》般的神伤忧愁 ,主要愁的是每星期都要交小品作业。我的老师苏民先生经常告诉我们,“要痛饮生活的满杯。”可那时候还不完全懂。但这句话却一直记着。演员要学会洞察生活,生活中的点滴记忆和印象都是值得去感悟和判别的,这样才会对以后的艺术创作有帮助。读书的习惯也是大学时期养成的,当然还有抽烟(笑)。
    还有朱彤老师,是他让我知道想象力对于演员的重要性。学校其实就是一种氛围,表演老师不可能手把手地教你喜怒哀乐,而是在集体学习的氛围中熏陶和成长。我们班的同学们大都从事艺术领域的工作,每个人都在各自的天地中取得优秀的成绩,我们都还在做着自己喜爱的专业,不得不说,老师是我们领路的人,而我们是幸运儿。
    12 排戏之外的兴趣爱好有什么?
    我最喜欢高科技,喜欢创新的电子产品。我家里存有几十部旧手机,可以开一个小型手机博物馆了(笑),我喜欢在不同阶段出新的产品。它代表着时代创新的方向和追求。
    13 你最喜欢阅读的书及作者是?
    大学时期印象最深的三本书,贾平凹的《浮躁》,陈忠实的《白鹿原》,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 至今难忘。演戏要读剧本,生活中要读书 ,我看书很杂,有的会一口气看完,有的会看看就放下。
    中国的传统书籍到了一定年龄反而更爱看了,像《红楼梦》《论语》《三国演义》《鲁迅全集》……我有个电子书超薄的,对视力有好处,我说过我喜欢电子产品(小得意地笑),它可以装进去很多书,五花八门,坐飞机高铁可以随时翻看。
    14 看你的微博和太太互动很亲密,作为名人夫妻的相处之道是?
    还好吧,都是在孩子方面的互动。当父母的都这样,有了孩子就会有拦不住的幸福感。
    之前很多人在说,“你太太多火啊,你还在人艺当群众。”我都会付之一笑,这一定是不了解我的人。我是在人艺当群众,但不是我一个人在跑,不是个案,很多出名的优秀演员都是从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这不丢人。
    不是说“曹颖那时候好红啊,怎么找了个群众演员”?每个人的选择都有它的道理,说不定她觉得我本质很优秀呢(笑),她甚至说你当导演应该比当演员还好,这是基于她对我的了解。她知道我更愿意多做一些这样的事情,所以这么多年我不想借助我太太的光环来映照自己,毕竟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有自己的一方舞台,没必要,我们的性格都是如此,自信来源于自己的储备,这也是文化自信(笑)。
    夫妻的相处之道因人而异,找对了人,彼此尊重,能患难与共可能就会更知道珍惜。
    15 看你微博上常会感叹“每天散戏回来,偷偷亲亲甜梦的儿子”,你对孩子的教育,平时生活里包括他成长,这个过程中参与的教育多吗?
    职业的无奈,我演出回来孩子已经进入梦乡了。只能在他睡梦中表达我的爱意。自己的孩子,相信每个做父母的都会用心培育,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都是学习的过程。
    16 你对孩子最大的期望?
    做个好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17 描述一个生活中你最享受的时刻/场景?
    云淡风轻,一家人在一起,我给他们准备好一堆美食。谈天说地,沐浴阳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