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道情《张廷秀私访》剧照 恒品文化·戏缘提供 由河南省文化厅、中国艺术报社主办,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梅兰芳大剧院承办的河南稀有剧种北京公益展演周,日前在梅兰芳大剧院火爆呈现。9个稀有剧种, 10个剧团, 7天演出10场戏。剧院上下三层座位场场爆满,效果强烈;网络直播,每场观众约8万,影响广泛。有观众说,一下子集中9个稀有剧种在京城一个剧院依次亮相,产生如此效应,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纵观这场展演,亮点颇多,其多种努力也值得深思。 参与这次展演的稀有剧种,都是早已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剧种。但是如何对它们实施有效的传承和保护一直是有关单位尚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河南业内人士对此进行过多次讨论,一个很有价值的意见是,应该在传播中实现保护和传承,努力为这些剧种的传播搭建平台,选择经典剧目、优秀剧目进行展演、宣传、推广,让这些剧种不断增强社会关注度,重新征服观众,以使其能够自然地活在社会生活中。这一认识虽被普遍认同,却无人实施。2017年初,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准备挂牌运营,艺术中心决定把稀有剧种的展演传播与艺术中心挂牌同日举行。于是, 3月17日至29日, 18个稀有剧种、 17场演出在郑州举办。剧场观众约5万人次,网络观众达180万人次之多。参演剧种知名度增长,当地政府重视度增强,民众认同度提升,剧种生存环境开始改善。这一切证明了稀有剧种乃至所有剧种在传播中保护、传承、发展,是科学有效的途径。由此,河南省文化厅和李树建艺术中心决定再次为这些稀有剧种搭建传播平台,并且要搭建得更加坚实,更加宽大,搭到北京来,使这些剧种传播更广,关注度更高。于是在郑州展演的基础上挑选怀梆、蒲剧、柳琴戏、柳子戏、四平调、丝弦道、宛梆、淮调、道情九个剧种来京献艺。北京展演确实达到了预期目的,首都观众对这些散发着泥土清香、极具魅力的剧种赞不绝口,一些戏曲研究者表示他们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些剧种。相信这些都会进一步激励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艺术的自信与自觉,也会促进这些剧种今后生存环境获得更大改善。 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是戏曲艺术的根本功能。这次展演剧目选择上特别关注其思想内涵和社会效果。所有参演剧目歌颂的是优秀传统品德,赞扬的是高尚达观的人格,张扬的是仁爱向善的精神,满足并引领着观众的审美追求。每场演出都引起了观众的共鸣。一位观众看了三门峡市陕州区蒲剧保护传承中心演出的《孙安动本》后激动不已,称赞此剧“剧情感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并一口气写诗六首,歌颂剧中人物,盛赞演员的精湛表演。同时,这些稀有剧种作为非物质文化事象,最重要的是要得到当地民众的高度认同,成为他们交流沟通的平台。为此,展演活动的主承办方有意识地选择了三出依据当地文化素材、社会现象创作的新剧目,由于这些剧目的内容是当地民众熟悉的,更容易与观众沟通和交流。清丰柳子戏《孝子张清丰》 、安阳县淮调《西门豹治邺》 、范县四平调《石磨的婚事》都是这样的剧目。这几出戏,在当地演出时都获得了民众认同,进京演出同样得到了观众认可。再有,作为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美学品格、创作原则、表演技艺、唱腔音乐都存在于剧目中,特别存在于长期流传、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经典剧目中。只要这个剧种能有几出、十几出经典剧目活在社会生活中,这个剧种就不会衰微灭绝。保存传承经典剧目就是保护传承这个剧种。出于这种自觉,在选择展演剧目时,特别注意了经典剧目的入选,沁阳市怀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大破天门》 、内乡县宛梆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铜台关》 、商丘市梁园区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的《小包公》 、太康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张廷秀私访》 ,三门峡市蒲剧保护传承中心的《孙安动本》都是这样的剧目,在当地常演不衰。这次北京展演同样引起了关注。通过展演,这些剧目进一步提升了艺术价值,在剧种的传承保护中发挥更大作用。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固然要保持原真,但也应该与时俱进。出于这样的文化认知,主承办方特意选取了永城市的柳琴戏《王三善与苏三》 、平舆县的丝弦道《德孝情》 。 《王三善与苏三》是传统戏《玉堂春》加入本地文化元素的改编, 《德孝情》则是跨界融合了戏曲和曲艺两种演出形式,把丝弦道曾经有过的曲艺演出形式和戏曲演出形式“一站式”地展示给观众。这些尝试也都在展演中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展演中,大多数参演团体演出的都是长期保留的传统经典剧目、优秀剧目。参演演员们讲,在任何一个地方演出,他们都对这些剧目心存敬畏,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这些剧目是剧团的传家宝,凝聚着前辈艺术家智慧的创造,最能代表他们这个剧种和剧团的艺术水平,与观众有着长期、牢靠的默契。所以,任何一次演出,只能让经典剧目的艺术魅力增值,不能在自己手中减损。来北京演出,更是如此。可以说,大家把剧目固有的精华都发挥到了极致。演出中,演员完全投入在剧情中,生活在人物中,传递着历代艺术家的精彩创造,挥洒着个人的艺术情怀,往往举手投足、细小动作都会产生极其强烈的轰动效果。然而,他们有着认知自身不足和缺陷的强烈愿望,并没有满足掌声和叫好声,每场演出都邀请北京与河南的专家进行演后座谈,每戏一评,谈成就,说不足。他们记住了专家的赞赏,更记住了专家的建议和期盼。大家也形成了一个共识,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坚守传统,与时俱进,把自己的剧种带入更加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