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签到 11月24日,姜昆(左)、戴志诚在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表演相声。南都记者 陈志刚 摄 姜昆,著名相声演员、表演艺术家,从艺40余年,创作和表演了上百段相声作品。《如此照相》、《特大新闻》、《虎口遐想》等经典作品,在国内及海外华人中间引起巨大反响。他是第一届央视春晚主持人,也是杨澜初出茅庐时的第一位电视搭档。编撰出版过《中国曲艺概论》、《中国曲艺史》、《笑面人生》、《自我调侃》等。现任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华曲艺学会会长、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是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啊!时光如水,生命如歌! 在24日的《姜昆“说”相声》广州专场演出里,这是姜昆朗诵得最多的一句诗。 还记得姜昆吗?那个上了春晚20多次的“屏霸”,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几乎是年年春晚都少不了他。因为他不仅是演员,还是春晚的始创者之一,也曾担任过主持人,已经成为了春晚的一个符号。 舞台上,大家可能以为,已经67岁的他就只是穿着一身长袍,站在那光用口说相声。没想到,他不仅能穿着长袍说相声,还和8 0后、90后又唱又跳,来了一段嘻哈。跳着跳着,姜昆装作扭到腰了,众人大叫“千万别扶大爷”,吓得跑光光,惹起全场大笑。 姜昆,不仅如初,还更有范了。 “我们相声100年后还要给大家创造更多的欢笑,让大家欢笑一百年,欢笑一千年。”他自信道,依然是标志性的乐呵呵笑脸。 虽然现在不常上春晚,但《姜昆“说”相声》专场从没停过,2015年启动至今,已演出70余场,覆盖观众七万余人次,巡演足迹遍布27个国家和地区。 其实,姜昆除了说相声有名,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11月25日这一天,他来广州当了一天文艺志愿者,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广州文艺顾问。他说自己会常来广州“坐客”,大家不用再担心好久不见了。 说广州因缘 感谢广州知遇之恩 回忆起与广州的渊源,姜昆话匣子不停,“1977年,我在广州春季交易会演出。那时我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在广州演出《迎春花开》,广州的市民和观众朋友给了我巨大的支持,观众从头笑到尾。广州的媒体还印了我和马季老师共同表演的照片,提到了一个叫姜昆的年轻演员前途不可限量,当时给我很大的鼓舞,那篇报道我至今还保留着。” “我得感谢广州”,姜昆到现在还不忘广州在他出道时的“知遇之恩”。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姜昆当年还差点留在了广州。他说,“1970年时候,当时我作为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有一天来了广州市话剧团的一些艺术家,他们到这边来招生,要招文化艺术人才,我去考了,结果广州要把我带走”,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招成。就因为这样,广州与姜昆失之交臂。 姜昆笑道,“如果来了,我现在可能就在广州当一个话剧演员。” 谈粤语相声 互为师徒,向黄俊英学“我爱你” 广州之行,姜昆还与81岁的著名“南派”相声表演艺术家黄俊英回忆当年,“北派”“南派”相声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姜昆在言谈中表达了对81岁老艺术家黄俊英的敬重,他说,“我看过黄俊英老师许多相声段子,他演的南派相声,没有完全按照北派演的,有很多是南方的语言,等于是嫁接过来。南方和北方的相声都是为大家创造欢笑的,我觉得就是相互学习,我们学广东话都要找黄俊英老师,我过去讲粤语‘你爱我,我爱你’都是找黄老师学的。” 他认为,南北相声在表演过程中是分不开的,“我们在广东演的相声,受黄老师影响,黄俊英老师演的相声很多也从北方吸取营养,用过我写的不少本子。讲广东话很多要闭嘴,你不闭嘴就不是广东话。这些都是我们跟南方的艺术家们老师们学习到的。所以我们在以前演出的时候,经常说,南派相声和北派相声就是互相学习的弟子。” 谈起姜昆,黄俊英说,“不是全部广东话由我教,他是演出需要,演相声时需要讲点广东话,就向我学。姜昆是一个充满活力、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头脑非常灵活,重视传统艺术,又有创新精神,超人气的相声大师。” 谈文化艺术 很反感前保镖后随从的所谓明星 说起文化艺术,姜昆直言,“我们的文化艺术就是应该跟老百姓有最天然的接触。郭沫若说‘万家灯火万家弦’,我以前还不信,我到了广州、顺德一看,那就是‘万家灯火万家弦’,只要有灯火的地方就有人唱粤曲。我看现在好多所谓的明星、艺术家,前面有保镖,后面有随从,戴着大墨镜、大口罩,我很反感。我认为跟群众的天然联系不能隔断。“ 而对于现在喜欢强调文化走出去,姜昆也有着不同的看法,“我其实不太喜欢强调‘走出去’。文化艺术确实可以推广,过去老是强调‘走出国门’、‘冲出亚洲’,但是有的艺术比如说相声,说的就是中国话,外国人听不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尤其是作为群众性文化艺术,就是应该扎根本土,我们的曲艺艺术就要扎根在第一线,扎根在基层,为群众去创作,为群众去演出,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谈文化传承 相声还能活一百年,一千年 在传统曲艺的传承上,姜昆认为,艺术家要负起责任,创造的作品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对于青年人来说,他们很新潮,很敏感,需要很多艺术形式上的娱乐享受,一点都不奇怪,“我年轻的时候也很乐于接受,但是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文艺作品。” 他谈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作为一个坚实的基础,不可能走远,不可能走出去。所以,现在各个省市区都在大力开展文化事业。我相信有了文化自信,曲艺艺术一定能得到发展。在信息化社会,我们的相声,我们对自己也要有文化自信,我们相声100年后还要给大家创造更多的欢笑,让大家欢笑一百年,欢笑一千年。” 广州印象 广州文艺市民空间定位很准确 记者:你如何看待广州现在的文艺发展现状? 姜昆:我跟广州很有缘分,最早在1977年就到广州演出。一方面,我认为广州本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我们广东对于新媒体、新知识接受非常快。跟年轻人相关的艺术以及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得到的新发展我都看到了,我觉得广州全民的文化素质也提升了,整体文化氛围非常好。 记者:你觉得文艺市民空间怎么样? 姜昆:我觉得广州文艺市民空间已经做得非常好了。我在289园区里看到了很多传统文化和新技术、新媒体、新理念结合的例子,比如说广绣就应用到了女孩子的书包上。另外,这里为年轻父母提供的亲子氛围也很好,从年轻人到满头白发的老人,都在广州能找到自己的文化元素。广州文艺市民空间跟很多社会服务结合在一起,整个文化基地呈现出来的跟互联网+的结合非常好,很有创意。它的定位也特别准确,第一个是市民,第二个是亲子。我认为,提供这样一个空间是给老百姓做好事,而且是做实事。 采写:南都记者 许晓蕾 实习生文敏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