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文化自信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http://www.newdu.com 2017-11-1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李小娟 参加讨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又强调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我们研究如何才能真正确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问题,其中,有两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即构成文化自信坚实基础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和树立文化自信的思想灵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二者缺一不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传入华夏大地,通过与中国的社会历史问题的交互作用而走向中国化和时代化,这是20世纪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中最重大的改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我们党找到了在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成果,使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之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题中之义。首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立场、观点、方法为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前提保障;其次,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之中,使其每一理论的外化表现都具有中国的阶段性特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客观依据;再次,总结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进程中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辩证地看待我国取得的成绩、当前的局限、未来的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基础;最后,以唯物史观作为科学评判,扬弃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底蕴。 
    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文化自信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文化在近代以来的国运沉浮中艰难发展。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中国近代文化面对来势汹汹的西方文化明显底气不足,并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逐渐丧失了自信心,甚至一些人提出了全盘西化的主张。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获得了新生,还在与马克思主义具体的、历史的结合中,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孕育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诠释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明确了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立足实践,源于生活,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完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文化自信的思想灵魂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并孕育出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成果,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以中国具体的历史的文化实践为契合点,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依据。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合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习近平总书记列举了15个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借以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解释力:比如,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尊重自然规律、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是以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为追求;“为政以德、政者正也”,是建设廉洁政治、使领导干部有强大的人格力量;“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就是立足基本国情、探索客观规律、真抓实干;“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等。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来合理挖掘并深入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的,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 
    以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和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优势,它不仅在过去为全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精神力量,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它依旧是中国人的精神归宿。应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时代发展的特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激发传统文化的现代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理想世界的构想,以及关于人的发展和社会历史进步的思想和关于中国社会历史的理性认识,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文化活力和创造力,为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整合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提供重要的方向和途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个重要成果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与中国道路、中国发展模式相适应的文化思维、解读话语方式、大众文化体系、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等表征中国现代文化特性的文化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方针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必然产物,反映了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本质要求,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走向繁荣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任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发展的目标追求。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的契合,文化的向心力在于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契合。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地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理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具有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文化强国的能力和意识,为建设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中国特色”主要规制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特征,“社会主义”主要规制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精髓。两种文化资源之所以能够融为一体并与时俱进,主要在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天下为一家”的“天下主义”特质,符合马克思主义“解放发展全人类”的价值旨归,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相互补充、互动发展,共同促进中华民族树立“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主义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互动发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融贯于中国语言形态、表达习惯、话语体系之中,既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时代化进程,又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与创新的基本逻辑。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中国化和时代化,可以为我们树立文化自信,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提供更丰富的精神资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