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库切:所有的自传都在讲故事,所有的创作都是自传(3)

http://www.newdu.com 2017-11-17 文学报 傅小平 参加讨论

    他带来的不是思想本身,而是思想的存在方式
    事实上,我们可以相信库切在小说里真实地表达了自己,却不能认为他写的就是他自己。相反,他和他塑造的人物之间,总有一种不对称的关系。
    以女作家科斯特洛为例,别说她和库切年龄性别不同,按文敏的看法,库切具有巴赫金所说的“外在立场”,对世界的观察也远比她透彻。“库切的策略是让科斯特洛去替他嚷嚷,让她去面对驳诘、冷落和各种尴尬场面,借着女作家那份偏执劲儿,库切毫无忌顾地将自己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引向较为极端的方向。”
    或因如此,无论在自传体小说,还是别的小说里,库切惯于选择第三人称叙述。他之所以这样做,以这本传记所示,是因为他需要距离,距离带来安全和放松的感觉,以及审视自我的可能。诚如云也退所言,库切那个被始终压抑的“我”,也只能藉由另一个人之笔以“他”来表达,而且这个人必须跟他一样,有着“书写一个人物来让他不朽”的热切需要。比库切大一岁的坎尼米耶,恰好契合了他的这一需求。这也是为什么,在结束全书时,坎尼米耶不由感慨“理解库切就是理解自己”,而坎尼米耶还没看到书的英文版出版便于2011年底去世了。
    可以想见,库切或许如云也退所说,在坎尼米耶身上看到了一些令自己戚戚然的地方:他们各有各的写作人生,而这段人生,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也同时遇到了老龄和疾病的终极考验。库切回望自己的前尘岁月,也必然会感受到时间带来的复杂况味,他先后经历了多次沉重打击。第一任妻子菲丽帕·朱贝死于癌症,儿子尼古拉斯意外坠楼身亡,爱女吉塞拉在1989年罹患癫痫。种种不幸的遭遇,都让他苦行僧似的写作,带上了类似自我救赎,乃至自我疗伤的意味。
    这般自我救赎的意味,体现在《彼得堡的大师》里,库切将尼古拉斯比作陀思妥耶夫斯基早夭的孩子巴维尔,他想象这位文学大师如何搜寻巴维尔生命最后几个小时里的行踪,以克服自己的悲伤。也因有评论说,这部小说是澄澈的,这种澄澈或许来自库切对文字有力的节制和叙述上的冷静,但它也是动情的。也许这种动情来自一个作家对另一个作家深深的敬意。库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父子关系的书写,寄寓了他内心的情感。“这种父与子的二元对话关系不仅是血缘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充满现实和隐喻的色彩。”
    库切风格各异的作品,富有现实针对性的同时,都有着很强的隐喻性。就像他最具代表性的小说《耻》,藉由南非白人教授戴维·卢里因的遭遇,库切意欲探讨越界是否可能。无可疑义,任何事物之间都各有其界限,强行越界,必然会付出一些代价,但交流和沟通本身就预示着越界的可能,问题只在于我们得怎样遵守界限,又该怎样逾越界限?库切对此并没有给出解答。而他那些更具寓言性的小说,无论是《等待野蛮人》《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还是近年的《耶稣的童年》《耶稣的学生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他多元思想的呈现。
    要阐明库切的思想无疑是困难的,相对可行的方法无过于把他从思想的云端拉回到地面,从而引发公众对库切的兴趣。浙江文艺出版社围绕《J.M.库切传》一书在上海和杭州两地的宣传,分别以《J.M.库切:当然,我不吃肉》和《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自我修养与成长》为题,未尝不是包含了这样的用意。评论家李庆西说,读《J.M.库切传》最深刻的感受,在于能读到库切无论从自身人格,到哲学认识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修养。“从这部传记,还有库切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非常聪明,不仅聪明,还特别刻苦,有了这两项,才有了我们看到的库切。”他所说的这个库切,当然不只是作家库切,还有作为思想者的库切。
    《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第一章里,科斯特洛参加颁奖活动时,有记者请她谈谈自己“主要的思想是什么”,她上来就跟记者兜圈子,“我的思想?我有义务带来思想吗?”在文敏看来,这也许正是库切的自我警示。“库切给读者带来的不是思想本身,而是思想的存在方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