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朝夕”、“晨昏”、“旦暮”、“夙夜”常反义对举。朝、晨、旦、夙,浑说都是早晨;细说之,它们各自都有特定的时域。 最早是“夙”。其字《说文》释:“持事虽夕不休,早敬者也。”甲骨文字形显示“象人执事于月下,侵月而起,故其谊(义)为早”。(胡小石《说文古文考》)这几成定论。“夙夜”是一对反义词,“夙兴夜寐”(《诗·氓》),表示勤黾操劳,睡得迟起得早,其“夜”是一天较迟的时间,必是深夜;“夙”当然是第二天最早的时间, 而从时段说,一天最早的时间是鸡鸣。鸡鸣有三,三鸣时东方已鱼肚白,故大致是鸡初鸣二鸣之时。其时,星光闪烁,夜幕沉沉,《诗·鄘风·定之方中》:“星言夙驾,说于桑田。”(“说”同“税”,止)相当于今凌晨三四点。由于“夙”最早,故引申为早。李密《陈情表》:“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次早是晨。天文学上,把日出前和日没后天空发亮的现象称为晨昏蒙影,都以地平线下6°为界,当太阳在地平线下6°到地平线,称民用晨光,晨时蒙影。这时候,天空已明亮,最亮的恒星已消失,所谓“寥若晨星”。《书·太甲上》:“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昧”昏暗;“爽”,明,俗说“天朦朦亮”,在旦之前。《左传·宣公二年》:记刺客鉏麑“晨往”时,只见要刺的对象赵宣子“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上朝在日出之后,则“晨”必在日出前。可见,晨专指旦之前、夙之后一段时间,相当天文上所指民用晨光。扩大之,“晨”也作为早晨泛称,那么“旦、夙、朝”都笼括在内了。 接着是旦。“旦”是指事字,上面是“日”,下面“一”代表地平线,刚出地平线,俗称天亮。这是短暂的瞬间,昼与夜的分界线,故常有“待旦”、“达旦”的说法。《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枭”,悬首示众。方苞《狱中杂记》:“左右邻械系入老监,号呼达旦。”有成语“通宵达旦”。由于“旦”时间太短,故延长一点,叫“平旦”;再升高一些,叫“平明”,平明是指天大亮了。《汉书·灌夫传》:“婴与夫人益市牛酒,夜洒埽张具至旦。平明,令门下候司(伺)。”由于旦是昼日之始,故与“夜”对举,引申为白天。蔡琰《悲愤诗》之一:“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旦后是朝。“朝”或作“鼌”、“晁”。《尚书·大传》二:“日之朝。”郑玄注:“平旦至食时为日之朝。”《诗·廱风·蝃蝀》:“朝隮于西,崇朝其雨。”《毛传》:“崇,终也。从旦至食时为终朝。”“朝”与“夕”反义相对,《尔雅·释山》:“山西为夕阳,山东为朝阳。”“夕”指晡时至日没地平线,那么“朝”指从日出地平线到食时,正两两相称,故食时又称朝食。古人食时相当今八九点这段时间,太阳正在东方,尚未升到高空。总之,朝时见朝阳;朝食结束,“朝”也终止。“朝”的引申义最丰富,朝见、朝庭、朝代……大都通过“朝见”这一纽带孳生的。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中文系、汉语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