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从脸书、校园网、QQ空间、博客的流行,到推特、微博、微信成为全民活动,自上而下的广播式传媒阵地似乎逐渐被草根自媒体所占领,进入了普罗大众通过微博、微信等“微型媒体”来展示个性、制造娱乐、引领潮流的“微时代”。 几乎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新媒介的产生,也有可能影响着人们语言的表达方式。在信息科技造就的“微时代”背景下,以微博等社交软件为媒介,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开始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即“网络成语”。“网络成语”是一种在年轻网民当中流传的语汇创造。网友们把最流行的网络用语语句,提炼为类似成语形式的四字词语,用来表达生活中的种种情感。网络成语的形成是“微时代”作用的结果,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特点,显现着“微时代”的特征。 网络成语的创造,是把一个已比较简洁的网络流行句子的主要信息提炼出来,再简化为一个四字词语,看似成语而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成语。例如“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被简化为“人艰不拆”,“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被简化为“喜大普奔”,等等。这种“极简”表达方式的出现,与“微时代”信息爆炸所造成的快餐式阅读有关。互联网汇集着全球各地每时每刻的新鲜信息,人们要从网络上接收到更多信息,就不得不加快接收的速度。图片、视频比传统的文字信息量更大、更简明易懂,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逐渐进入“读图时代”,越来越多的网民选择“太长不看”,倾向于接受高效、轻松的信息,而放弃接受阅读成本较高或需要接受者主动进行思考的信息。 “网络成语”的出现,经常是跟随着一个网络热门事件或某种热门文化产品。如“十动然拒”的出处是,华中科技大学一男生以一封16万字的情书向心仪女生表白,而事件结果被新闻报道总结为“女孩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被使用在微博上,是随着林宥嘉的歌曲《说谎》在大街小巷的流行;“男人看了会沉默,女人看了会流泪”来自一类在网络上流传,把这个形容挂在标题上夺人眼球,较为虚假、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情感故事。网友对这些句子戏谑化的引用获得共鸣,紧随其后的就是难以想象的飞速传播,人们只要动动鼠标或者是手机转发一下,就完成了对信息传递的接力和扩散,不是一对一的,而是一对多、多对多。例如,微博用户A经常性的经验是,某日一句流行语被夹在一条微博中转发过千次,突然之间首页关注的很多用户都开始使用这句流行语,用户A觉得这句话很生动,人人都在用,于是自己也开始使用。在无数次这样的效应下,这句流行语越传越广,达到尽人皆知的程度,成为网络、微博语境中的一个固定句子。表达固化之后,再使用这个固定语句的全文就显得有些赘余,其新鲜与生动性也便减弱了。于是网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简化,把这句网络语言进行二次利用、二次传播,再次赋予了这句流行语陌生化的特质,使其具有了在网络上传播所需的新鲜感。 “网络成语”不遵守传统汉语语法,是一种缺乏语言逻辑的个性化表达,被嵌套在一个成语形式中,是对传统成语的有意戏仿。成语多来自于古代经典著作和历史传说故事,短小精悍,每个成语都代表了一段历史文化,使用成语是文化素养较高的体现之一,而在“网络成语”对传统成语的戏仿中,在“网络成语”的流行程度甚至超过传统成语的情况下,成语神圣的文化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被消解。“微时代”的到来,在文化层面上促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生产性”:依靠“微时代”的传播方式,人们有可能创造使用频率高、有概括力、鲜活生动的词语,而与旧有的语言体系形成碰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