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近些年,一些网络语言,如“给力”“点赞”“秒杀”等,已经变成人们的日常用语,甚至被收录到了《现代汉语词典》中。同时,一些网络语言也存在着低俗化、粗鄙化问题,不仅破坏了民族语言的美感和纯洁,也拉低了使用者的文化品位。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想的外壳、文化的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始终伴随着我们对优美语言的坚守与追求。可反观如今一些网络语言,到处充斥着种种隐喻身体器官的词汇,导致“脏话”“粗话”“下流话”横行。久而久之,一些文质彬彬的专家学者也参与到了这些网言网语的转发使用中,一些大众媒体为了博眼球,也有意无意地博关注的“彩头”;更有甚者,低俗的网络语言竟开始向一些儿童出版物“倒灌”。当粗鄙低俗的网络语言被全社会认为是“通用语言”而见怪不怪时,实际上已拉低了大众文化的水平,撼动了社会文化的根基,也让我们跟中华美学精神渐行渐远。 网络上,一些低俗的网络语言,呈现出碎片化式存在、病毒式传播的特点。为何一个网络词汇出现后,会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地使用?有人说,措辞平淡就无人问津,不能彰显个性。也有人说,大家都这么用,你不这么用就显得与大家格格不入。须知,庸俗不是个性。对网络污言秽语的纵容、迎合甚至追逐,是一种典型的把低俗粗鄙当成风趣个性,体现的是一种庸俗流行主义和病态的审美趣味。 低俗网络语言的流行,彰显出对网络语言的使用和监管仍存在一定问题。大众传媒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示范性,理应自觉承担起文化责任,自觉抵制网络低俗用语,而不是成为低俗语言的推手。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文化根基的基础教育,要明确禁止网络低俗语言出现在课堂和书本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理性认知和使用网络语言。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作为网络世界的交流工具和信息载体,网络语言是否干净,直接影响着网络生态的健康与否。网络语言的净化需要全体网民共同努力。为了还青少年一个爽朗的网络空间,也为了守护我们民族语言的纯洁,让我们一起携手扫除网络语言垃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