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当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三大意识 进入21世纪,我们有一个强烈的感觉,那就是学术研究队伍的新陈代谢在“提速”,它好像铁路建设,开始进入“高铁”时期。以20世纪80年代为观察基点,当年的老先生大多已作古(以吕叔湘、朱德熙、胡裕树为代表),少数健在的也基本上退出学术第一线;当年作为“主力军”的“中生代”(以陆俭明、邢福义为代表)也大体上完成了历史使命;有一批早期相当活跃的学者也开始“淡出江湖”,以新时期培养的研究生为主体,被称为“生力军”的“新生代”,已经成为语法研究的主力军。可喜的是,近年来“新新生代”开始崛起,他们是以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培养的博士生为主体的年轻学者。他们年轻有为,富有朝气,头脑灵活,反应敏捷,外语娴熟,知识面宽,对电脑技术,信息处理,对国际学术研究行情都比较熟悉;而且更为重要的一条是他们不拘一格,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敢于创新,敢于突破;更值得欣慰的是,他们不是少数人,而是一批人,一个群体。中国汉语语法学界的研究人员已经基本完成了新老更替,队伍的年轻化,在研究观念上也带来了可喜的变化,那就是研究的开放性、动态性、多元性和综合性。 现在我国有两个“汉语语法研讨会”:一个是语言研究所主办的“讨论会”,它继承当年中老年语法讨论会的优秀传统;一个是从原来的青年语法“研讨会”发展而来,由我国若干著名高校联合主办,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暨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以及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这个研讨会从21世纪开始改为国际会议。这两个研讨会交替隔年举办一次,都出版论文集,前者出版的论文集叫作《语法研究和探索》,后者出版的论文集叫作《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两个研讨会各具特色,携手共进,相互支持,良性竞争,对推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培养年轻人,形成学术梯队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这一研 究背景下,进入新时期后的30多年来,汉语语法研究开始形成了一些新的走势、新的特色,并且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共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