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文康摄 有人曾不解地问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陆俭明、马真夫妇这对学术伉俪:语言学那么枯燥,你们怎么能研究得下去,还研究得津津有味?在夫妇二人看来,语言学就是个大宝藏,挖掘的过程充满乐趣与挑战。 国家需要 走进语言学之门 1955年,17岁的马真和20岁的陆俭明同时考入北大中文系。按照国家需求,他们接受分配学习语言学专业,1960年毕业留校后,被分配到汉语教研室,开启了语言学的学习、研究和教学之路。北大当时的语言学专业云集了王力、魏建功、周祖谟、袁家骅、高名凯、朱德熙等教授,两人由衷感激:“是这些师长教会了我们怎么做学问。” 其中,朱德熙先生对二人日后的治学影响深远。朱先生的语法课总是座无虚席,陆俭明执教后曾向他讨教诀窍,他的回答就是:“要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1982年,朱德熙出版了《语法讲义》一书,他请陆俭明写一篇批评性的书评,不说好话,只挑不足。这种宽容和平等的态度,令陆俭明非常感动。 刚毕业任教不久,马真就参加了朱先生带领的一个科研项目,先生对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再想想,再想想,有没有例外,有没有跟你的想法不一致的例子。”这句话她一辈子受用无穷。马真甚至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反复地否定自己,是为了更好地肯定自己,让自己的结论经得起推敲。” 笑对生活 在语言世界遨游 在生活清贫的日子里,陆俭明、马真坚守着自己醉心的学问。自1961年结婚后,有19年的时间,陆俭明和马真全家挤在11.8平方米的房间里。孩子长大上学后,一家三口甚至只能“接力”使用书桌。每晚,先是孩子用书桌,陆俭明去学校教研室看书、写作,马真用两个小方凳拼着当桌子。孩子睡觉后,马真“转移”到书桌上工作,陆俭明夜里从学校回来后,她又回到小方凳,看书、写作,持续至深夜。 每日的坚守有了回报。马真在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面的贡献被同行称道,特别是在研究方法上,她打破传统的虚词研究框框,另辟蹊径。比如,“也”字,过去许多主要的辞书和讲解现代汉语虚词的专著认为,“也”除了表示“相同”意义外,在各种复句中能表示并列关系、递进关系、假设关系等语法意义。马真在积累和分析大量案例之后,发现“也”字的作用清晰起来:“也”在并列复句中表示类同,不表示并列;在递进复句中表示类同,不表示递进……而在论证中,经过筛选,马真用6个例句就把“也”在复句中的实际作用说清楚了。 打牢基础 不钻窄胡同 新的时代,需要更高的、更为多元化的语言能力,这就要求不断革新语言教育、加强语言学研究。 对于当前教育和研究中不重视基础、不重视认真阅读论著等现象,陆俭明和马真都深感忧虑:现在一些人好高骛远,单纯追风求新。求新,没有错;可是贴标签就不好了。如果基础打得松松散散,就会毫无后劲;如果目光狭窄,就会钻窄胡同。 陆俭明认为,做研究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只看经济效益,否则必然短视,不能深入研究,导致浮躁现象。“研究要有前瞻性,基础性的研究永远需要人来做,‘冷板凳’必须有人来坐。”马真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