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张毅:归来兮,“国语”!(2)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环球网 张毅 参加讨论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所谓“多元”就是民族之间地位平等,所谓一体就是有着共同的政治认同和超越各族群之上的共同的文化认同。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戴庆厦教授指出“两全其美”是解决少数民族双语问题的最佳模式。即既要保护他们的母语使用和发展,又要帮助少数民族更好地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必须保证母语和通用语在现代化进程中分工互补、和谐发展。2009年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新疆区委会主委蒋平安在“两会”日记对于讲“国语”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方面,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固然重要,但是通过立法加强汉语作为国语的地位,少数民族学习和掌握汉语言文字是提高中华文化在各少数民族中认同感的更重要的途径。”名称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语言生态建设的问题(是要雅化还是俗化),更关系到对同一国家忠诚的公民教育的问题。在此问题的认识上,我们应把思想统一到200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2012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上来。2014年世界语言大会达成的《苏州共识》指出:“语言能力包括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母语能力、区域以及国际交流语言能力等,是激发文化活力,促进认知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的根本因素。”其中,“国语”能力是一个国家公民的基本能力,掌握这种能力对于个体的公民及其所处的社会无疑都是有益的。
    更为重要的是,从两岸和平统一的视角来看,当前回称“国语”,对于维护国家安全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2010年台湾岛内台独分子掀起一股“国文”改“华文”的风波,目的是去中国化。当时有台独分子就讲:对岸都不提“国语”,我们为什么还要用这个名称?2010年马英九主政时,“国语文”改名“华语文”传说再起,台湾两岸统合学会立即发表声明痛斥此举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郑声乱雅、乱紫夺朱”,声明严正指出:更改国语文课程名称是“大是大非之事”,“当‘国文’变成‘华文’,‘国语’变成‘华语’时,国基崩毁、魂魄不存!”这是多么振聋发聩的声音。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恢复“国语”名称,意在强调中华民族拥有同一“族际共同语”(周有光语)课程和共同的“社会母语”(王宁语)课程,有助于“一国”意识的进一步强化。并不是所有的“国”字头语词都有复用的必要,但是“国语”复用是当前国家文化统战工作发展的需要。如果说“普通话”是革命战争年代左翼语文运动产物的话,当今恢复“国语”称谓则是“缝合历史裂纹”和进行新的“国族叙事”的现实需要。与时俱进,在世兴我。当前,我国正在展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叙事,在中华民族统一体全面复兴的“中国梦”民族想象过程中,“国语”归来当为应有之项。
       (作者为大同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