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济学家张维迎这样提出了“语言腐败”问题: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大量词汇,基本上都腐败了。比如一些政府部门,它讲的是改革,实际上做的事是反改革。语言腐败的严重后果是什么?就是它使这个体制变得高度的不可测。 这里,经济学家想表达什么,其实我们大致还是懂的。一些政府部门说的和做的不一样,失信于民,使执政伦理及体制品质都变得模糊起来。这个后果当然不是社会所需要的,但将其归因于“语言腐败”,或是打错了板子。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沟通交流的工具。工具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是否适用对路之别,浩瀚的词汇和无数的造句方式摆在那儿,就看使用工具的人怎样选择。不同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但成不在工具,败也不在工具,人的实际行动才是根本的决定因素。 改革这个词很正面很阳光,讲改革没什么不好,哪怕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都无可指责。问题在于,所作所为是否与改革目标一致。如果改革只是一种语言表达的时髦,一种收拾人心的策略,一种回避矛盾的套路,而改革的内容不过虚晃一枪,甚至实际做的事是反改革,那这样的改革就毫无意义。显然,这不是改革这个词导致了伪改革、反改革的恶劣后果,而是主导改革的人出了问题。也就是说,执政伦理的扭曲、政治诚信的缺失,是人的腐败,而非语言的腐败。 社会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大量词汇,本身也是干净明亮至少是中性的。比如,拆迁、息访、城管、GDP、市场化、土地财政、改善民生、创建投资环境等等。城市要建设,不拆迁行吗?经济要发展,谁能轻视GDP?稳定是办一切事情的基础,平怨息访当然少不了。可一旦脱离了健康轨道,侵害了国家根本利益,有损于人民福祉,这些原本需办、应办的实事好事,就会办成一般意义上的腐败之事。在这里,依然是主事人的错误或腐败,而非语言之错或腐败。 按张维迎的逻辑,贪官们百分之百都有“语言腐败”。原成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勇的“三盆水”说得多生动啊 :“一盆用来洗头,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与时俱进的思想;一盆用来洗手,拒腐败,永不沾;一盆用来洗脚,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当成克杰在央视上心有悽悽地感叹“想到广西还有700万人没脱贫,我这个当主席的是觉也睡不好呀!”有多少人为广西人民有这样的好官而欣慰?不幸的是,一面是感人的豪言壮语、爱民心声,一面是疯狂的腐败——但即便如此,我们同样也没理由,让他们曾经的精彩语录为自身的腐败背黑锅。 对语言的运用与鉴别,先贤们早有一套实在的标准。言无善恶,重要的是发乎心、达于诚;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谓听其言,观其行,就是说什么、怎样说可以由你,对我只是过耳风,关键是眼睛一定要紧盯事实,要一眼不眨地看清你到底在做什么,是言行一致还是口是心非。张维迎的良苦用心或许在于引起社会警惕:一套靓丽动听的话语体系背后,容易滋生严重的腐败问题。但实际效果可能是,专注“语言腐败”会一定程度上转移人们发现实质问题的视线,使腐败的复杂成因更加游离不定,让高举的反腐利剑无端又生几许迟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