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武汉9月16日电 在武汉蛇山与蛇山相望的汉阳江边,突出江中的近千平方米褐色岩石上刻有“禹功矶”三个大字。相传,这里就是大禹最后治水成功的地方。 日前,在这里流传的大禹治水传说,入选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名录,48岁的张引娣和52岁的黄国华成为武汉“非遗”项目中,惟一由两位女性共同担任传承人的项目。 近日,张引娣和黄国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能够破解禹碑文中的“天书”,从而解开大禹治水的千年秘密。 在“禹功矶”岩石附近看到,记者看到两块明代和清代的高近3米,宽约1米的禹碑,在岁月的风蚀下变得凹凸不平。 史料记载,禹王碑是中国最古老的记录大禹治水的名刻,全碑77字,字形如蝌蚪,既不同于甲骨钟鼎,也不同于籀文蝌蚪,末行空处有寸楷书“古帝禹刻”4字。 据介绍,历代中国文人都试图破译碑上的文字,没有成功。日本大禹文化研究会的专家们也来此想破译碑上内容,最后都无功而返。 “禹碑上的文字有一半字无法确认,如果破译了,也许就能解开与印证大禹治水中的一些传说。”张引娣说。 大禹治水在武汉的传说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所载“江汉朝宗于海”。南宋绍兴年间百姓在“禹功矶”岩石上修建大禹庙,明代天启年间改名为“禹稷行官”,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admin) |